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唐代越窑青花瓷初探转载奉华博物网www.fhbww.com--浅述越窑釉下彩发明对瓷器装饰工艺发展的重大贡献釉下彩青花瓷是指在瓷器的制作过程中,在瓷胎上用钴料进行描绘装饰后施透明釉,再在窑炉中高温下烧成的釉下装饰工艺。因为釉下彩钴料在高温烧成后的瓷器上呈现出蓝色,古时称这种蓝色谓之"青花",沿用至今。釉下青花瓷器虽然着色单一,但以其清秀美丽广受世人喜爱,又以其无毒、耐酸耐磨,釉下蓝色经久不退。故享有"永不凋谢的青花"之美誉。一,釉下彩装饰工艺的历史渊源:瓷器的釉下彩装饰工艺传统认为在二晋时期(公元265年-402年)由浙江越窑先民创烧成功。时至1987年在南京市长岗村六朝墓地出土的越窑青瓷釉下褐彩盘口壶(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证明越窑先民早在东汉(公元25年-220年)已经熟练掌握瓷器釉下彩装饰工艺。可以想见,大约在二千年前;浙江越窑的先民们在长期制造瓷器过程中,发现含铁量较高的釉料施在瓷坯上,烧成后呈黑褐色,而一般釉料呈青黄色。这种呈色的差异性在瓷器装饰上具有很强的装饰美化效果,于是越窑先民在同一件瓷坯上先将呈黑褐的釉料对瓷胎进行装饰,待干后,再罩以透明的青釉。经窑炉高温一烧,一件釉下彩瓷器首先在二千年前浙江大地上诞生,这项约在二千年前的发明,为我国瓷器的生产、尤其对日后釉下彩工艺包括青花瓷、釉里红及釉下五彩的生产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贡献。故今人论瓷,切不可忘却浙江越窑先民们的这项伟大发明。二,对釉下彩青花瓷器的认识过程;在清末至民国时期,业界一般认为青花瓷器是明代早期在江西景德镇创烧,以至于有一对带铭文为"至正十一年…"款,在元代,系一名叫张文进的香客为保平安定制供奉给庙宇一对青花象耳瓶,出现在当时京城古玩市场上时,被古玩商认为是伪品。而流失国外,现藏于英国大维得基金会。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学者约翰、波普结合象耳瓶的铭文和收藏在土耳其、伊朗的元青花实物,提出了"至正型"学说。199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叶佩兰女士编著的《元代瓷器》一书在国内问世,其中对元代景德镇青花瓷器的论述,才为国人普遍了解。1957年浙江龙泉县境内金沙塔塔基出土的青花碗残片、其塔砖上纪年为"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以后浙江绍兴市环翠塔塔基也出土的青花碗残片,塔碑记载此塔建于南宋"咸淳元年"(公元1265年),经对出土青花瓷器残片化学元素分析,使用的青花钴料为氧化锰很高的国产钴料,并证明钴料来源于浙江江山县境内。但窑口及产地等基本情况仍然是个谜,有待人们去破解。这就是宋代青花瓷的发现。奉华博物网www.fhbww.com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江苏扬州市在唐代古城遗址考古中发现了唐代青花瓷残片。引发了"唐青花"的研究和讨论,尽管在所谓"青花瓷"的标准上、钴料来源上、是釉下还是釉上等有诸多争议,但也达成某些共识。目前被实物和考古发掘证实,扬州出土的"唐青花"系河南巩县窑烧造,湖南长沙窑在唐代也烧制过青花瓷。基本为大家认同。一则刊登在中国网络电视台-复兴论坛,题为"我对关于青花瓷起源的探讨"一文,署名为"三石轩"在2010年10月16日发表的文章中谈到;"我最早错过一件越窑小洗里面画有一对鸳鸯,被浙江当地的古玩商买走了,让我失之交臂….,如果不按照非得进口苏麻离青。(系古波斯地区产的一种钴矿料,编者注)来定青花标准,那我认为最早的青花瓷是浙江越窑的战国青瓷,每次想起因我砍价太恨而失之交臂的那个越窑小洗,就心里懊悔…."。尚如"三石轩"作者所述,这件战国越窑青花小洗,一旦进入浙江藏家手中应该还在民间收藏,希望该藏家能予以证实,以释众惑,其学术意义远远大于收藏价值,值得期待。更由于学界和藏界对浙江越窑是否生产过青花瓷这一问题,至今尚未论及,即使民间收藏有这类实物藏品,也不被人们普遍认可。因此,目前越窑青花瓷还是待在闺中无人识的境遇。岂不为越窑瓷器爱好者扼腕。三.掀起唐代越窑青花瓷的神秘面沙;奉华博物网www.fhbww.com任何对越窑青花瓷的研究和讨论,当然离不开实物的存在。本文提供的实物是一件唐代越窑青花如意云纹盖罂(ying)。"罂"辞海释为;盛酒器,小口大腹。唐代越窑青花如意云纹盖罂。通高32厘米、口径9、7厘米、足径7厘米、小口大腹,胎体呈灰色,器外通体施化妆土(化妆土工艺始于战国时期浙江鹜州窑)。器身绘钴蓝色青花如意云纹,施青釉。园形实足。足心微内凹。盖罂由盖和罂体组成,盖为弧形,顶端饰较大花蕾形纽,纽端饰钴蓝色青花,纽下设小托及弦纹二道,盖面饰青花仰覆如意云纹,罂上部为喇叭形长颈,口沿不施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