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片断+评点.docx
上传人:兴朝****45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片断+评点.docx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片断+评点.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片断+评点《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片断+评点教学片断:今天二年级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是一首诗《送给盲婆婆的蝈蝈》(苏教版国标本第三册)。老师创设情境,理解了盲婆婆、蝈蝈,接着揭题、读题后,然后就问:“读了题,你想知道什么?”生:“这蝈蝈是谁送的?”师:“好的。”生:“是怎样送的?”师:“不错。”生:“为什么要送?”师:“是呀。”也许是受了老师的鼓励,学生们越发起劲,并挖空心思起来。生:“盲婆婆收到蝈蝈后,有什么表情?”师:“你真会动脑筋!”生:“盲婆婆是否爱动物,爱蝈蝈?”师:“对呀!”生:“蝈蝈是怎样唱歌的?”师:“你预习得真不错!”生:“盲婆婆有了蝈蝈,心情如何?”……师:“同学们想了解的还真不少,好,下面就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老师范读完,又说:“想解决这些问题吗?请同学们自学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全文;2、用笔标出自然段的序号;3、不懂的词句打上‘?’。可以自己读,也可以同桌读。”学生摇头晃脑地读了起来,几分钟后,大部分学生读了好几遍(课文很短),老师便和学生一起学了14个生字,又用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等方式读了3遍课文,老师又问:“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一提。”顿时,教室里小手如林,学生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乐呵呵地提回了,喜滋滋地送给了”?“在我上学的时候,它就替你唱歌”,蝈蝈真的会唱歌吗?为什么送给盲婆婆?为什么她会看到小溪、清波?把盲婆婆带回童年,她是不是变小了?……老师显然没料到学生的能量如此大,问题如此稀奇古怪,她看了一下表,面对雨后春笋般的小手,争先恐后的“我来,我来”声,微笑渐渐消失,忙匆匆打断学生,开始讨论问题。就在教师、学生为蝈蝈到底会不会唱歌而纠缠不休时,下课铃声响起了。下课后,我与执教教师进行了交谈,她的意图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尊重学生主体的学习需要,让学生读题、读文后提出问题,并以此来组织教学,试图用学生自己想了解的问题钩住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问题意识。面对今天的课堂,她很感沮丧和困惑。评点:确实,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学习的效果才会更好,所以,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培养质疑问难的意识和能力,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也是新课程倡导的教学理念。从这一点来看,执教教师具有先进的.教学思想、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努力在课堂中体现,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但是,课堂教学为什么不理想呢?首先,对学生能力估计不足。对于刚由一年级升入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不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还需要老师引导着,在老师的帮助下慢慢走入课文,逐步完成与文本的对话。而教者未作引导就把整首诗“扔”给学生,学生未深入感悟课文,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问题当然是成堆的。虽说这一偏高的要求(“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是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在二年级开始渗透也未尝不可,但既是培养质疑问难意识,就应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作指导,然后师生共同对问题作归并梳理,确定本堂课着重解决的目标,再围绕目标在教师引导下深入学习。而不是不顾学生实际、课堂教学的时间限制一个劲地鼓励学生提问,然后又让学生读文后讨论逐个解决。第二,对教材特点把握不透。课文是一首诗,诗不同于一般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之类的一一叙述清楚,诗讲究意象,想象丰富,跳跃性比较大,理解时较多地依赖学生的想象和对语言的感受力,应该说学习时比一般文章更困难一些。对于生活阅历浅、语言感受能力还不强的二年级学生来说,尤其如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更应该利用音乐、图象、语言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台阶,让他们一步一步走入诗中,读诗、联想、悟情。第三,对教学理念理解不深。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