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WTO後的兩岸經貿關係與對策前言自2000年以來,台灣的經濟成長率從未突破4%,但失業率節節升高,並突破5%。國內投資不振,但對中國大陸投資則十分活躍。不僅資本不斷外流,而且人才和技術也跟著外流,台灣面臨嚴重的「產業空洞化」風險。在兩岸加入WTO後有必要重新檢視兩岸經貿關係,並提出對策。兩岸貿易2002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294.7億美元,占我國全體出口的22.5%,使中國大陸成為台灣最大出口市場,超越多年來位居首位的美國。2003年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達355億美元,占我國全體出口的24.6%,若加計對香港的出口,則「大中國」占台灣全體出口比例達35.4%。兩岸貿易2003年,台灣出口占中國大陸全體進口的11.9%,是中國大陸第2大進口來源國,僅次於日本的17.9%。但台灣在中國大陸進口市場的份額卻有下降的趨勢,2002年時台灣占有率為12.9%,2003年下降一個百分點。韓國則快速崛起,2003年占有率已升高到10.5%。台灣對中國大陸出口以原料及零組件供外銷加工用為主,拓展內銷市場的能力相對落後日韓等國。表1台灣對中國的貿易兩岸貿易台商在中國大陸的生產方式不斷本地化,採用本地生產的材料及零組件比例不斷提高,減少對台灣的進口依賴。自中國大陸加入WTO後,因內銷市場的開放,國營企業失去市場保護的屏障,和台商的關係逐漸由合作轉為競爭。加入WTO前中國政府發動了32件反傾銷案,並無一件針對台灣廠商。加入WTO後迄今共發動18件反傾銷案,其中7件涉及台灣廠商,提出控訴的都是國營企業。對大陸投資中國加入WTO後,在2002年吸收了527億美元的外人投資,使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吸金國。在2003年,中國在SARS的影響下,仍吸收了535億美元的外人投資。台商和其他外商一樣持續增加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但台商在大陸的投資排名已由早期的第2位降為第6位,次於香港、日本、美國、韓國和VirginIslands。但VirginIslands的許多投資案,可能是台商的化身。對大陸投資中國在加入WTO後,取消外人投資的限制,包括股權限制、自製率限制、營業範圍限制、外匯自給自足限制等,進一步吸引外資的進入。台商在WTO後的投資由外銷導向型轉為內銷導向型;服務業的投資案明顯增多,但兩岸的「不正常關係」使台商在金融、航運、通路等領域的投資受到限制。對大陸投資台商的投資地點在2000年左右已經轉移到上海地區,在加入WTO後有向上海周邊擴散的趨勢。江蘇省占台商投資的比例已超越廣東省。電子業的投資比例愈來愈高,近年更擴及高科技領域。表2台灣對中國及東協的投資表3台商在中國投資的產業別分佈*,1991-2002表4台商在中國投資的地區別分佈*,1991-2002高科技產業的互動中國政府在「十五計畫」中提出發展半導體產業的策略性計畫,並以資金、土地、租稅等各項優惠加以推動。台灣的資金和技術自2001年開始進入大上海地區,使中國半導體產業由「小型內需」的運作模式走向「大型外銷」的模式,並仿台灣以代工方式進入國際市場。我國政府被迫採取因應措施,開放八吋晶圓廠赴大陸投資,牽動產業板塊的移動。高科技產業的互動迄今為止,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已造成台灣資金和人才的外流,尤其是具生產管理經驗的資深技術人員。此舉造成兩岸科技人才的大競爭。中國雖然在資深技術人才方面短缺,但在年輕技術人才供給面則居於優勢,未來的發展對我不利。中國半導體代工產業的興起,使台積電和聯電面臨嚴峻的價格競爭,不能不有所因應。中國對半導體產業所採取的租稅優惠措施,有違反WTO規定之嫌,已引起美國的控訴。高科技產業的互動中國除半導體產業外,大力吸引台灣的筆記型電腦廠商及TFT-LCD廠商前往投資。我國筆記型電腦的出貨量已有一半以上來自大陸。中國對無線通訊產業以管制品牌的方式控制市場進入,我國廠商缺乏銷售許可,只能以貼牌或代工方式在大陸行銷,居於不利之競爭地位。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無線通訊市場,手機用戶超過2億門,力圖自訂「技術標準」以形成市場進入障礙,台商必須有所因應。未來發展及對策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三大進口國和第四大出口國,對全球貿易影響力日增;目前中國已成全球第一大鋼鐵消費國、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僅次於美國)。中國外銷導向的發展策略已面臨瓶頸,出口價格不斷下降,進口價格(原料為主)不斷上升;國內經濟明顯過熱,但地區不平衡情況嚴重,未來可望轉向內需型發展模式。台商擅於利用中國低廉勞動力出口外銷,未來應加強內銷市場的拓展,才能享受中國經濟成長的果實。未來發展及對策台灣對中國大陸市場依賴程度雖高,但其內容都是加工出口用的原料及零組件;未來因為「本地化」趨勢及進口市場的開放,這些出口將日益困難,台灣應加強在中國大陸市場的行銷能力。台商在中國大陸服務業市場的拓展遭遇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