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人格特质.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2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领导者的人格特质.ppt

领导者的人格特质.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領導者」應具備的條件,概可區分為「人格特質」與「領導能力」兩個部分。前者,是「先天而生」,加上「後天修養」;後者,是「天生即有」,加上「後天磨練」。「人格」(personality),是「心理學」名詞,代表某個人在對「情境」作反應時,自身所表現出的「結構」與「動態」性質。(LawrenceA.Pervin原著,鄭慧玲編譯,楊國樞校閱《人格心理學》,桂冠,1982)「人格特質」會隨人之成長而逐漸定型,使其在「行事風格」與「人際互動」上,投射出一定的「行為模式」;吾人常說:某人「脾氣大」,某人「架子大」,某人「太小氣」,某人「沒有耐心」;等等,都是在形容一個人的「人格特質」。但是老師認為,一個好的「領導者」,應以此為自我要求目標,具備其中條件愈多,愈能成為優秀、且「孚眾望」的「領導者」。論述如下:老師亦認為,最好的「領導」,就是讓「被領導者」懷恩,其動能即源自「仁愛」。因此,古來賢德的君王,無不以「行仁愛」自居;而即使窮兵黷武、惡蹟昭彰的獨夫,也都會披上「仁愛」的外衣,以包裝掩飾其殘暴劣行。一個以「仁愛」治國的君王,也易營造「全民擁戴」的「領袖形象」;例如,被司馬遷贊為「德至盛也…豈不仁哉」(史記‧孝文本紀)及「施大德,天下懷安」(史記‧孝景本紀)的「文景之治」創造者─漢文帝、景帝,就是最好的例子。晉人朱沖「閑靜寡欲,好學而貧」,晉武帝咸寧四年(278)「詔補博士」,朱沖「稱病不應」;尋又詔其為「太子右庶子」,朱沖「每聞徵書至,輒逃入深山」。唐肅宗上元初年,京師乾旱,一斗糧食要值幾千錢,老百姓餓死很多。曹王李皐居京師,覺得「俸不足養」,乃申請調任外官,但朝廷不允。於是「開倉盡散之」,再以「擅貸之罪,飛章自劾」,向皇帝請罪;但肅宗並未怪罪,反而下詔嘉許。(舊唐書‧李皐傳)李皐因對百姓的「仁愛」,而不懼己身生死,當為而為,是「大勇」的表現,也是一個「領導者」的「負責任」精神投射;李皐贏得了老百姓的愛戴。(婦人)對曰:「李氏之婦,有二子:鈞、鍔,宦遊二十年不歸,貧無以自給。」時鈞為殿中侍御史,鍔為京兆府法曹,具以文藝登科,名重於時。皐曰:「『入則孝,出則悌,行有餘力,然後可以學文。』若二子者,豈可備於列位!」於是舉奏,並除名勿齒。再進一步站在「現實」的角度看,領導講求「力」與「勢」,因此「領導者」的「仁愛之情」,如不能化為「仁愛之術」,而收「整齊人心」之效,那麼「仁愛」就無價值可言。本戰,宋襄公「不忍」擊楚軍於半渡,結果等楚軍完全過了河,排好陣勢,反而擊敗了宋軍,造成了「公傷股,門官殲焉」的嚴重後果;(春秋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條)這可說是另類的「婦人之仁」。二、氣度《孟子‧離婁下》所載:「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孟子‧離婁下),亦此理也。因此,「氣度」應為「領導者」不可或缺的行為修養。秦始皇為秦王時,一度想要人才「本土化」,而欲驅逐來自六國之「客卿」,身為「客卿」的楚人李斯遂上書秦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李斯諫逐客書」。(史記‧李斯列傳)曰:如果硬要將非秦國血緣的「客卿」,一律逐出秦國,那麼秦國不用,別國用,即是「逐客以資敵,損民以益讎」,就會陷國家於「內自虛,而外樹怨於諸侯」的不利環境中。如此,要想求國家不危險,那裡有可能呢?(史記‧李斯列傳)春秋時期齊國公子小白,與其同父異母兄公子糾,爭奪齊國國君之位;前者有鮑叔牙佐之,後者有管仲傅之。蕭何與曹參,都是協助漢高祖劉邦開國的大功臣,但兩人感情不睦,蕭何素來不與曹參交往。公元24年,光武帝劉秀在未當皇帝前,奉更始帝劉玄之命,「持節」北渡黃河至河北地區,代表更始帝「鎮慰州郡」。但劉秀卻輕鬆放過,一燒了事,其寬闊的「胸襟氣度」,幾人能及?無怪乎在東漢建立的過程中,包括「雲臺二十八將」(亦稱「中興二十八將」;後漢書‧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列傳)在內的各路英雄好漢,會傾心相隨,緊密團結,共同協力劉秀成其帝王之業。由此觀之,曹操雖非「仁者」,但亦不是一個氣度狹窄、猜疑心重、沒有包容心的人;其「人格特質」在《三國演義》中,多遭羅貫中扭曲,予人以歷史頭號奸雄的「刻板印象」,對曹操並不公平。武德九年(626)六月,唐王朝皇子間爆發了嚴重的宮廷內部武裝權力鬥爭事件,唐高祖次子李世民在宮城北門(玄武門)埋下伏兵,襲殺其兄建成太子與其弟齊王元吉,奪取了政權,史稱「玄武門之變」。其後,建成在「玄武門事變」中被殺,事後秦王召見魏徵,責問曰:「汝離間我兄弟,何也?」魏徵對曰:「皇太子若從徵言,必無今日之禍!」(舊唐書‧魏徵傳;貞觀政要‧任賢)結果「王器其直,無恨意」(新唐書‧魏徵傳),並重用之。貞觀十七年(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