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倍数和因数缪燕华一、课题苏教国标版小学数学四下教材第70-72页《倍数和因数》。二、教材简解《倍数和因数》是数学四下70—72页的内容。借助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建立图形与算式之间的联系。这部分内容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以及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研究倍数与因数一般在非零自然数范围内进行,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教材在底注中给予明确的规定。在学习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百以内、千以内、万以内、亿以内以及一些整亿的数。但这只是对数字的浅在认识,这节课是在此基础上学习倍数和因数,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公倍数和公因数,以及分数的约分、通分和四则运算奠定基础。三、目标预设1、让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倍数的因数的含义,初步理解倍数和因数这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2、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和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并能总结它们各自的特点。3、在控索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的联系,体会倍数和约数与生活联系,体会数学内容的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倍数和因数的含义与方法。2、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五、设计理念首先从学生的操作入手,由浅入深,利用学生对乘法运算以及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关系的已有认识,在操作中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其次以学生讨论、交流、相互评价,促成学生对找一个数的倍数、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进行优化处理,提升、巩固学生方法表达的完整性、有效性,避免学生只掌握了方法的理解,而不能全面的正确的表达。六、设计思路这节课教学倍数和因数的认识,学习找一个自然数的倍数和因数,让学生明确找一个数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教材是通过12个小正方形拼成不同长方形的操作,让学生写出不同的乘法算式。理性的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再依据算式具体说明倍数的因数的含义,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发现倍数和因数的特点。七、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理解意义。1、用12个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师:一起看大屏幕,数一数这里有几个小正方形?(12)你能用这12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摆成一个长方形吗?(能)师:真的.(1)那我们就来思考一下怎样摆?看我们能摆成几种不同的长方形?(适时提醒拼成的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2)能用一个乘法算式把你的摆法表示出来吗?2、全班交流,电脑显示。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12=122×6=123×4=123、学习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师:刚才同学们通过学习,发现了三道不同的乘法算式,不要小看这些简单的乘法算式,它们当中可含有很多的学问呢?大家想不想研究一下?现在我们先来观察4×3=12。说明:因为4×3积是12,那我们就说12是4的倍数,想一想,12也是3的倍数。反过来,4和3都是12的因数。(板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倍数和因数。(板书课题)(1)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非常善于想象,那你们能从下面的两道算式选一道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吗?(2)想象:刚才同学们根据上面的三个算式,已经认识了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现在请同学们随便讲一个算式,并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3)师:这道算式(板书:6÷3=2)你们会说吗?(指名说)你能随便说一个除法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指名答)说明:倍数和因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说哪个数是倍数,哪个数是因数。根据1×12=12呢?(指名说一说)有没有觉得这句话说得有点拗口,这是为什么呢?(师生重复一遍)4、如果将这三道乘法算式改写成除法算式,怎么改?12÷1=1212÷2=612÷3=4在这除法算式中你还能找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吗?(指名答)5、自已写一道算式,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全班交流,展现几个同学的算式,并请学生站起来说一说。(将想想做做的第1题改为让学生自已出题,相互说一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来自学生的素材更加真实,学生更容易接受,学生可以举乘法、除法,有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因数和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6、小结:看来我们不仅能在乘法算式中找到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也能在除法算式中找到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这就是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倍数和因数)。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倍数和因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不是0的自然数。(二)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1、谈话:刚才我们知道了12是3的倍数。老师从大家的发言中发现3的倍数不止一个,有6、12……(根据学生的具体回答进行调整),那3的倍数是不是只有这几个,你还能找出哪些呢?(让学生说一说)指名答:你是怎么想的?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