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试谈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教学新课程强调学生、教师、文本以及教学环境的交互作用,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实践者、实施者,要求充分尊重师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倡导生成性教学。生成性教学即“课堂动态生成教学”,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及教学策略方法的形成是在动态中生成的。所谓“动态”,即“运动变化状态”,课堂中的运动变化是由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老师、学生与教学资源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的。所谓“生成”,就是“形成”“达成”。“生成”对应于“预设”,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生成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它不可能百分之百按预定的轨道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学过程远要比预定的、计划的生动、活泼、丰富得多。所以,生成的课堂充分重视师生生命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把每节课都视作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它以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的多重组合,教学环境的不断变动和教师及时处理多种反馈来推进教学过程,从而构建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新模式。那么,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动态中生成、发展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具体的实施策略课前设计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教师教学的“前设计”,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实事求是地制定教学三维目标,且能在课堂上有效落实。但如果课前设定的太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也许就越小。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在设计时往往喜欢面面俱到。教师如何问,学生如何答;什么时候小结,怎样过渡等等,环环相扣,不知不觉间给自己和学生来了个五花大绑!当课堂上出现的教学情境与预设不一致的时候,我们就感到束手无策,不知应变,有时为了上好一节教学目标明确,知识点充分展示的课,我们会绕过问题直奔目标。也许整节课的教学结果是无可挑剔的,但也使得整节课地教学变得机械化和程式化。教师忽略了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也不高,甚至学得毫无兴致。因此,在课前设计教学预案时,不妨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做到“软设计”。新课程追求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它要根据具体的情景、学生的实际反应,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有用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必须开放课堂教学,关注每一位学生,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并根据实际的教学情景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对教学方案进行随机应变,及时调控教学“前设计”。营造宽松愉悦氛围,提供生成土壤生成需要一定的环境。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学生围着老师转,咋教咋学老师说了算”,它往往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种教学氛围,是无法生成新的教学情境的,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良好的音乐教学情境,给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学生只有在愉悦宽松的氛围,才能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做。为此,教师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平等地融入学生之中,揣摩学生的心理,倾听学生的声音,鼓励学生时时有新的认识。在课堂上打破“不是老师讲,就是学生听”的局面,让学生在听听、唱唱、看看、动动、议议、写写等参与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创新灵感,这样课堂才会活跃,学生的问题才会接踵而至,才能为生成提供条件与空间。在教学《渴望春天》那一单元时,恰巧那天我穿着一件新的浅蓝色羊毛衫配着一条短裙。一走进音乐教室,好多学生就发出“哇哇”声,有几个学生在下面叫着:“何老师你今天好漂亮哟!”“何老师你今天好春天哟!”也有几个学生在下面吹着口哨。说实在,面对那么多学生的哇哇呀呀,真是有点不好意思,不过,我还是马上很真诚的对他们说“听到你们这么夸我,我真得很高兴。今天,我已经先一步走进了春天,我希望我们同学能跟着我一起走进春天,去感受一下春天。你们希望自己的春天是怎样的?”于是就有学生说开了:能好好玩一天;想去爬爬山;想去放风筝;能跟同学一起去郊游“这是我们春天的愿望,今天我先稍稍地让大家满足一下,我们一起跟着画面去领略一下春日的美景。”我在多媒体大屏幕上播放我课前找到的一些关于春日景色的图片,看得学生直嚷嚷:真美;太美了;什么地方拍的?我要是能去那儿走走就好了6767就这样,我跳过原先设计的“找春天”步骤,顺着学生的话语,用真诚、轻松而略带幽默的语言,在多媒体手段的辅助下,轻松愉悦地开始了这节课的教学。课中生成,与学生共建“互动网”教学进展中的不确定性和非预期性客观存在,这必然要求教学活动突破预期目标和既定目标的限制性而走向生成、开放的创造天地。因此,教学不应游离于教学情境之外,在适宜的情境下,教师要摆脱既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