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
上传人:13****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0KB 金币: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初二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

初二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设计》-经典教学教辅文档.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初二下册语文《诗五首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3.反复浏览,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教学重难点1.全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教学预备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设计思绪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先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留意引导先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期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宗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理论活动中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让先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期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先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逐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没法解决的成绩,可以存疑,或作为研讨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化讨论。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教法:介绍背景,反复朗读法;联想一想像,比较浏览法。学法:朗读、讨论、自主探求。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期的一些诗人,对理想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经过对自然景物特别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本人亲口尝一尝来得逼真。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二、解题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初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必然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本人的志趣。此诗写作工夫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经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阐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觅到乐趣的安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三、研习课文1.全体把握,理清思绪。(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的地方等等,然后先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先生默默地跟读。(2)补充《饮酒》的注释。①喧:吵闹的声响。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③心远地自偏:本人的心灵曾经阔别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④辨:阐明。⑤忘言:想不到用甚么言语来表达。(3)教师根据本人的领会范读《饮酒》两遍。(4)打出课件,同时让先生朗读课文多遍。(5)指点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哗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本来是心灵阔别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去。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量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2.课文研讨。(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甚么“而无车马喧”呢?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常常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哗声,而应指“高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冷淡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成心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无认识的凝视,“见”是无认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明确:这两句明显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理,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样说了。实践是说,此种真理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言语是不足以表现的。(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点。明确:全体上说,这首诗言语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入的。3.欣赏品味。.(1)名句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