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脾胃的解剖及生理功能】脾胃同居中焦,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运化,主肌肉、四肢,脾开窍于口,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为和。【脾胃的异常表现】脾的病理表现主要是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障碍,以及血失统摄所致的各种出血等。临床上常见的有腹痛、泄泻、呕吐、痰饮、水肿、吐血、便血等。可见于西医的急慢性肠炎、胃下垂、病毒性肝炎、再生障碍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多种疾病。(一)脾气虚临床表现:食少纳呆,脘腹胀满,饭后尤甚,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光白,形体消瘦,舌淡有齿痕,苔白,脉缓弱。治法:益气健脾。主方:四(六)君子汤。(二)脾阳虚临床表现:食少纳呆,腹胀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口淡不渴,大便稀溏,或见肢体浮肿,小便不利,舌质淡胖嫩,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治法:温中健脾。主方:理中丸。(三)脾不统血临床表现:便血,尿血,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常伴见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等症。舌淡苔白,脉细弱。治法:益气摄血。主方:归脾汤(四)中气下陷临床表现:食少纳呆,脘腹坠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坠重,甚或久泻脱肛,胃下垂,或子宫脱垂。伴见气少乏力,肢倦神疲,声低懒言,头晕目眩。舌淡苔白,脉虚。治法:益气升提。主方:补中益气汤(五)湿热蕴脾临床表现:脘腹胀满,食少纳呆,恶心呕吐大便汤泻不爽,小便黄亦不利,甚或面目肌肤发黄,色泽鲜明如橘子色。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治法:清热利湿主方:茵陈篙汤合四苓散(六)胃阴虚证临床表现胃脘嘈杂,饥不欲食,或痞胀不舒,隐隐灼痛,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治法:滋养胃阴主方:益胃汤或沙参麦冬汤(七)食滞胃脘临床表现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厌食,嗳腐吞酸,呕吐酸馊食物,吐后胀痛得减,或腹痛肠鸣,矢气臭如败卵,泻下不爽,大便酸腐臭秽,舌苔厚腻,脉滑或沉实。治法:消食导滞主方:保和丸(八)胃热炽盛临床表现胃脘灼痛拒按,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或口臭,或牙龈肿痛溃烂,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胃泻火主方:清胃散(九)胃寒证临床表现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休,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加重,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恶心呕吐,或伴有胃中不声,舌苔白滑,脉弦或迟。治法:温胃散寒主方:理中丸脾系病证的护理措施(3)情志护理“忧思伤脾”,宜密切观察患者情志变化,消除不良情绪的刺激。(4)饮食护理饮食应该有节制,定时定量,饮食以细软易消化为宜。(5)用药护理按时服药,服后安卧,呕吐患者少量多次给药。脾系病证的护理措施护理一、病情观察1、脾病的观察重点主要为消化系统症状,包括食欲、胃脘及腹部症状、大便情况等。2、由于脾胃运化失常,生化之源不足,且脾主四肢肌肉,故脾病特别是慢性脾病常出现四肢无力、肌肉消瘦、精神不振等一般健康状况低下的表现。3、脾病的病情观察中应注意发现是否出现湿聚的症状,以助明确诊断。如发现有湿聚的征象,要记录其发展情况,必要时记液体的出入量。如湿郁化热,熏蒸肝胆则又可出现黄疸。4、脾病在舌苔上的反映较其它脏腑病更为明显突出,所以舌象的观察是脾病的重要观察内容。5、对由脾不统血而致的出血症状,要观察记录出血部位、数量、新鲜或陈旧以及其发展趋势等。出血量多者,还要注意有无因出血而导致的脱症。6、脾病最常见的诱因是饮食失节,其它如情绪、气候、劳累也可能有一定影响。注意发病的诱因有助于指导病人调护,防止病情加重或复发。二、生活起居护理1、病室环境应整洁、舒适、空气流通、冷暖适宜。病室应注意防潮。2、生活要有规律,主要劳逸结合,避免过劳而损伤脾气。严重泄写、呕吐或有肢体浮肿、黄疸、出血表现者,应卧床休息。中气下陷者,食后应适当卧床休息。恢复期可教会病人做气功或太极拳,以促进脾脏功能恢复。3、脾虚病人,腹部受凉常是导致脾失健运的原因,脾阳虚者尤为明显,应注意腹部保暖。4、对重病、久病、长期卧床和水肿病人,应加强皮肤护理,严防褥疮发生。三、情志护理脾病虚证,往往病情反复迁延,病程较长,病人常易产生悲观、急躁情绪,所以做好精神护理也很重要。要经常安慰和劝导病人,避免各种精神刺激,保持乐观情绪,以防肝木乘脾而加重病情。特别是在病人出现大量出血,严重呕吐等危重症状时,更应加强精神护理,稳定病人情绪,消除其紧张和恐惧心理。四、饮食护理1、脾病患者的饮食宜偏温,包括食物的温度和食性的温热两方面都要注意。2、食物以细软为原则,以免因食物之粘滞、硬固而加重脾脏运化的负担,使其功能损伤加重。3、进食要定时定量,脘痛腹胀等消化道症状明显者,更应根据情况采取少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