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教学中的提问与回应.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集体教学中的提问与回应.doc

集体教学中的提问与回应.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人文课堂有效教学——集体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与回应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具备提问与回应的有效性和灵活性。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教法,又要备幼儿,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提问与回应为幼儿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幼儿的思维,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活动,帮助他们在各方面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一、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有效提问西方学者德加默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的好即教的好”。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孩子创造性思维。首先,尽可能的提开放式问题,而不是封闭式问题。《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活动中教师的提问应该是开放性的,为幼儿创设一个广阔的思维和自主探索、想象的空间。因为教师准确、恰当的提问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进入积极状态,有利于激发幼儿讲述的积极性、并能发展想象创造能力。其二,提问的设计要围绕目标,着眼于活动的主题,把活动的“筋骨”抽出来,将有助于幼儿主动建构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我们研讨的早阅活动方案《小兔怕怕》中就围绕目标(知道遇事要勇敢,要勇于尝试克服恐惧。)预设了几个核心问题,“为什么大家都叫小兔怕怕?”“小兔怕怕为什么哭?大家是怎么说的?”“小兔听了妈妈的话,是怎么做的呢?”这些问题的提出,幼儿在自己的思考讲述中,自觉地理解了故事中的道理,而不用老师去特意地告诉他们。其三,提问的过程中,应尊重幼儿个体的差异,及时调整问题的难度。提问要有层次性,难度上要有一个从易到难的递进。太易或太难的提问都无助于主体的发展,反而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例如我们研讨的早阅活动《点点和哆咪的信》中,在引导幼儿看最后一封点点写给哆咪的信时教师是这样提问的:猜猜这封信上点点想告诉多咪什么呢?但是孩子们的猜测可谓是天马行空,不着边际。这时教师就把提问进行调整:看看点点在干什么?旁边的云记号是什么意思?这样幼儿就在教师的启发下,仔细观察画面的细节,就能按照画面的内容进行回答了。所以当幼儿回答问题有难度时,要分解难度,化难为易,适当提示,给予幼儿一定的线索,让幼儿比较容易的回答问题。二、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二——有效回应教师回应是指教师对幼儿的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分析捕捉有价值的问题,从幼儿的问题出发,适时地引导,给予适当的支持,以促进孩子更有效地学习,这个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幼共同学习、共同建构的互动过程。但是我们说提问是可以预设的,而幼儿回答后的回应,却往往因教师不了解幼儿会怎么回答,而不知如何去回应。我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出了几条有效回应的方法:欣赏、肯定式的回应:孩子正确回答要给予肯定,这样才能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在肯定评价时不能只说,你真棒!或是重复孩子的话。这样老师的肯定、欣赏是没有针对性的,老师要说明“棒”在哪里,这样对幼儿才有指导的作用,给其他的孩子指明了思考的方向。追问拓展式的回应:当幼儿的回答正确,但不完整时,通过提示继续问:“还有其他吗?”“还有其他原因吗?”拓展孩子的经验,打开孩子的思路。提升式的回应: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思维的片面性、从众性。在师幼互动中,有时幼儿表达的语言内容不太准确,有时表达的方式不正确,有时是表达不完整。此时教师不能漠视或放纵这一现象,而应在尊重幼儿的前提下顺应幼儿的思路,完善和提高他们的语言。使回应起到归纳幼儿的经验,并有目的提升的作用。梳理式的回应:就是帮助幼儿削枝强干,突出主题。比如提问:你喜欢和好朋友一起做什么?幼儿可能回答了许多的答案,有的重复、有的零乱,此时教师就要梳理,和好朋友在一起做游戏、玩玩具、分享美食,和朋友在一起真开心。留疑式回应:教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什么都知道。当孩子生成的问题,我们答不上来时,我们可以把问题抛给孩子,让他们回家去寻找答案。这样既解决了回应的问题,又鼓励幼儿进行探索。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个体,他们有“100”种语言和表达方式。首先,教师在活动前要充分了解本班孩子的已有经验,做好100种回应的准备。活动前分析本班幼儿已有经验及发展需求,精心预设活动,并针对每个互动环节提出可能性假设:假设孩子在这一环节中的表现是怎样的?假设孩子对问题的答案是什么?面对这一现象,我该怎么回应。假设越多,教师在活动中的回应就越从容,也能更好把握互动目标。其次,要对孩子的回答进行价值判断,然后灵活运用回应方法进行回应。最后,教师在回应中要克服语言随意性,语言要规范有艺术性。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效的回应幼儿,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