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986年在苏联流传着一种说法。有人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第21课沙俄、苏俄的历史苏联改革的结果“乱”了;“死”了;“垮”了。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强调集体领导原则;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材料1、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40%,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农业:赫鲁晓夫当政的1953~1964年,苏联工业年增长率始终保持在9.1%~13.2%,普通人生活明显改善。他颇有平民风格,当政时不重“形象工程”,大量建造站台简陋的地铁,速度比斯大林时代快一倍以上,解决了莫斯科边缘地区的交通难题。赫鲁晓夫大造廉价的五层楼,当时圆了数千万人的住房梦。积极:1957年,赫鲁晓夫提出几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畜产品产量赶上美国”的口号。1961年,他又宣称苏联将在1980年建成共产主义。——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赫鲁晓夫经常心血来潮地做出一些决策,许多改革措施未经深思熟虑便草草实施,又草草收场。——李振城《苏联兴亡的沉思》赫鲁晓夫喜怒无常的性格被称为“鲁莽的改革者”1.缺乏全面和正确的战略方针和思路(指导思想),带有很大的盲动性。2.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3.赫鲁晓夫自身的不足和缺点(个人作风急噪,反复无常)。4.1964年粮食减产,加速了赫鲁晓夫的下台。消极赫鲁晓夫的墓碑勃列日涅夫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位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世界现代史》材料:1975年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持续低速发展,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为美50%(苏联称67%);社会总产值为美40%;工业劳动生产率为美50-55%;农业劳动生产率25%;科技落后美国10-20年。苏联的农业拖了国民经济的后腿,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水浇地面积仅占播种面积的7.3%。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称为“停滞的年代”。评价◆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之比较:材料三:1991年的“8·19”事件是苏共挽狂澜于既倒、“避免自己走向灾难深渊的最后尝试”,可惜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苏共未能得到人民包括1000多万苏共党员的积极响应,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甚至发生倒戈。戈尔巴乔夫材料苏联社科院一次关于苏共性质的调查:认为苏共代表工人的占4%;认为苏共代表全体人民的占7%;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占11%;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和机关人员的占85%材料俄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制迁徙的政策,造成了很多问题,斯大林之后,高压政策被怀柔政策所取代,民族问题日益显露,地方民族主义倾向日益明显。材料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5位下降至居世界第18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后,质量低劣。工业生产中浪费惊人,劳动生产率增长幅度不断下降,农业生产长期落后。材料二战后,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的方式进行军备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1/4,仅1979年入侵阿富汗,每年就要花掉几十亿卢布,还是苏联的国际形象大大受损。1.背景:“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边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一位前苏联杂志主编这样讽刺戈尔巴乔夫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反思:苏联改革的教训给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带来什么深刻借鉴?●改革需要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政治环境;●需要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要有探索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精神;●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能急躁冒进,也不能保守停滞,更不能改变改革方向;●要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的顺利有序进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探究1】中苏两国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许多相似之处:一、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