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案精编.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说木叶教案精编.docx

说木叶教案精编.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精选5篇)教案是教师教学的蓝图,对于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木叶教案(精选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说木叶教案1教学目标1.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2.善于根据题目,关键性的字、词、句,去理清文章的大体思路,化繁为简。3.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学情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背诵杜甫《登高》,师:请想象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不是说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明确: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漫天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师:这样看来,“落木”就是飘落的`树叶。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落叶,而用落木呢?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给我们解答吧。二、整体感知,明确观点1、发现问题(1-3)“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2、分析问题(4-6)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3、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一字千里。三、合作探究,品味“木”的丰富意蕴1.多媒体显示诗句,学生体味“木”与“树”的不同,得出“木”的第一个特征。2.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3.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4.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四、学以致用,鉴赏诗歌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五、小结:今天,林庚先生通过丰富的例子来告诉我们诗歌语言有暗示性,这就启示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非常注重对意象的细细体会,学会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这样你就会找到一条从平常世界进入诗歌世界的通道。说木叶教案2教学目的:1、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2、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本文看似繁琐,其实内容并不多,在结构疏理上可简单化。2、为何用“木”不用“树”是全文的关键,这是重点。3、本文又是一篇可以用来作“引子”进行迁移性练习的好文章,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学习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及其作用。教学过程:一、导入:诗歌的语言形象往往和它在现实中的'意义不同,例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总结得出:月亮——思念之情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在诗歌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少形象由于表达情感和使用范围的稳固,使之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审美习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章,相信大家学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二、快速阅读课文,勾画出重要句子,思考:文章结构思路如何?明确:1、(1-3)“木叶”为诗人所钟爱。(现象)钟爱——木叶=树叶<木叶——落木(关键在一个“木”字)2、(4-6)“木”被人喜欢的原因。(特征及原因)三、问题探究:1、古诗中为什么用“木”不用“树”?明确:因为“木”含有落叶的因素,有“疏朗”和“枯黄”的暗示内涵,所以就有了“深秋”的意味,而“树”则没有。2、理解:“‘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的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吧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为什么读者看到古诗中的“此景”,就会知道古人的“此情”呢?明确:这是典型的深秋景象。“木叶”、“落叶”其意象没有离开一个“愁”字。时令到秋,一年快完,古人由此联想感叹:人到中年,一生将逝。古代文人进入中年或暮年,或因壮志未酬、抱负未伸,或因仕途失意、功名难就,或因身处逆境、穷途末路,或因羁留异地、倍感思亲,或因宦游在外,思念家人……对肃杀、萧索、冷落的秋景,凄然悲凉之情随之而生(触秋景而生悲情),看到“木叶”、“落木”,就会想到诗中主人公的颓然之貌,悲怆之情。3、思考:为什么“木”就有了这种暗示呢?比较:“木”和“树”的区别:“木”—木头、木料—树干(疏朗)—落叶—秋天—离愁别绪—悲“树”—繁密叶子—浓荫(绵密)—不是秋天—不是离愁别绪—不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