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飞向月球》教学设计2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类在离开地球后的奇妙变化以及目睹月球的神奇情景,激发学生对月球的好奇心。4.搜集有关月球和登月的信息,增进对月球的了解,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向宇宙进军的远大理想。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1.今天,我们谈论的话题和“月亮”有关,关于它你都知道些什么呀?2.学生自由交流与“月”有关的知识。3.放映人类登月录像,观看后学生谈感受。4.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宇航员到月球上走一走,看一看。(板书课题:飞向月球)[评析:从学生原有的认知能力出发,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探讨交流自己对“月亮”的认识,在交流中,学生互相传递信息,了解了更多的课外知识,放录像让学生走近科学,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理解课文做好铺垫。](二)初读课文,了解文义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同桌互读课文,读后交流,注意倾听同桌的意见。3.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情况。4.集体交流:通过读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评析: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自读中,初步感悟文章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阅读习惯,同时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同学意见的习惯。](三)研读课文,深悟文义1.学生自读课文,将文中你最感兴趣的句子和段落找出来,作上标记。2.自己练习朗读喜欢的句子和段落。3.集体交流、感悟。(第一自然段):(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其余学生思考:这一段主要介绍了什么?(2)学生自由回答。(3)请一生再读第一自然段。过渡:1969年7月16日,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激动的日子,航天员开始了首次奔赴月球的旅行。在首次奔月的旅途中,肯定会遇到许多新奇、有趣的事情,大家赶快读读课文,把有关的句子或段落找出来,读给大家听一听吧!(2~4自然段):(1)学生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句段。(2)用自己的话说说:哪些事情你认为特别有趣?(3┭杂煞⒈硪饧#ū热纾菏е叵窒蟆⑺酢⒊苑埂⒐ぷ鳌⒃虑蚝?地球的颜色变化等等。)(4)你能不能带着此时的感受,把喜欢的段落读一读?(5)学生小组内自由练读。(6)指名3个学生朗读这三个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评析:这种设计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更好地学习课文。同时教师还能够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对话,使教学真正成为师、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过渡:在旅途中遇到这么多新鲜、有趣的事情,登上月球后,又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后面的两个自然段,看你又有何发现。(5~6自然段):(1)学生自己读两个自然段。(2)你们都发现了什么?(3)从“终于”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什么?(4)学生自由回答。(人类对这一时刻的渴望,登月的艰难,人类对月球的向往??)(5)带着自己的体会再来读读课文。(6)在登上月球之后,阿姆斯特朗也有很深刻的感受,他曾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听到这句话,你有何感受?(7)学生自由发表看法。(8)教师小结:是啊,阿姆斯特朗等宇航员在月球上走出了一小步,可是为了能够登上月球,几千年来有多少科学家不断地探索和研究,能够登上月球,真可谓是人类进步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人类几千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评析:“问题是阅读的起点”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在读中去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把握文章中心,突破难点,理解登月梦想实现的艰难及人类对这一愿望实现的渴望。](最后一个自然段):(1)学生迅速找到最后一个自然段。(2)集体交流:月球上究竟有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再读课文。[评析:再读课文,学生的感情得到升华,感受更为深刻。](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1.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生自己布置作业。(教师借机引导学生课后搜集有关月球和登月的有关信息。)[评析:作业设计遵循了“分层教学”的原则,注重了个性差异。因为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学习方式和兴趣的作业,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提高。]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评析:这一做法既是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一个整体回顾,同时也是检验学生对文中知识是否掌握的一个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