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doc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古代中国的外交政策:两汉—明朝中期,积极主动地对外开放政策;明朝中后期—清朝前期: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一、秦汉时期(古代史P40—41)1、与朝鲜的关系:秦汉之际两汉时期贸易往来2、与日本、越南的交往:汉武帝时光武帝时经济文化联系3、丝绸之路(1)开通条件:①西汉国力强盛,经济文化繁荣②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新纪元(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玉门关→葱岭→大月氏→安息→大秦(3)意义: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友好往来。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4、海上丝绸之路(1)时间:汉武帝以后(2)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半岛南端(3)意义: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5、与安息(西亚大国)的交往(1)安息利用丝绸之路与汉朝频繁交往(2)安息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在汉朝与大秦之间进行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6、与大秦(古罗马)的交往(1)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至波斯湾,未能到达大秦(2)后来,大秦将目标转向海上,间接的与中国展开丝绸贸易(3)据《后汉书》记载,公元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出使者到达东汉★特点:交通: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海上丝绸之路开始开辟。范围广:同朝鲜、日本往来密切,同西亚和欧洲有直接往来。形式多:既有使节往来,也有经济文化交流。地位高: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开始走向世界。原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同中亚、罗马、欧洲的联系。秦汉的强盛与文明对世界各国有巨大的吸引力。统治者开明的外交政策。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对外贸易发展缓慢(国家分裂,战乱频繁)三、隋唐时期(古代史P79—81)1、隋唐的对外交通(1)陆路:①长安向东到达朝鲜②长安向西经陆上丝绸之路到达今印度、伊朗、阿拉伯、欧非国家(2)海路:①登州、扬州出发到达今韩国、日本②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达波斯湾(3)长安、洛阳成为当时国际大都会评价:水路并举,对外贸易频繁,远超以往各代(原因:政府鼓励外商来中国贸易)2、与新罗的友好往来(1)政治交往:同朝鲜半岛上的国家都有往来。(2)文化交流:留学生;新罗立国国学;茶种、雕版印刷术、制瓷、制铜;唐诗;姓氏、服饰、节令、风俗。(3)贸易往来:新罗坊新罗馆3、与日本的友好交往(1)政治往来:(2)贸易往来:(3)杰出人物:4、与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5、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特点:范围更加广泛,同亚洲国家的交往更加密切,是亚洲的文化中心,和非洲也有往来。形式更为多样,使节往来、派遣留学生、技术交流、宗教往来、艺术交流等多种形式。政策更开放,鼓励外商来华贸易,允许他们长期在中国居住,和中国人通婚,在中国做官。地位更高,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各国开始把中国人称为“唐人”。成因:唐朝政权强大,政治环境的稳定。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的对外交通发达。唐朝的对外政策开放。长安是一座国际性大城市,是亚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四、宋元时期(古代史P105、106)评价:比较重视对外贸易,两宋时期主要以海路为主,元朝时期海上和路上丝绸之路都很繁荣1、北宋时期,在广州设“市舶司”(负责管理对外事务和贸易,征收商税(雷同于海关)2、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泉州是当时最大的国际贸易港口3、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马克·波罗访华五、明清时期(古代史P119—120)1、郑和下西洋(1405年开始)(1)条件:①明前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②指南针的使用,地理、天文导航技术的进步③明政府的大力支持(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寻找建文帝(3)到达范围: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4)评价:①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空前。比欧洲的远航早半外多世纪。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②局限:其目的不是发展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结束(发展朝贡贸易)2、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很多人去南洋谋生,郑和下西洋以后,更多的人去南洋定居,带动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南洋的开发作出的贡献(南洋:指东南亚地区)3、戚继光抗倭:台州抗倭九战九捷,与俞大猷合作,1565年,倭寇基本肃清(私人的海外贸易受到严格的限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