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一)作者簡介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諡文正,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人,中國清朝時軍事家、理學家、政治家,為中興第一功臣(以湘軍平定太平天國),也是文學家。是晚清散文「湘鄉派」的創始人。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為宗聖曾子第七十世孫。後人輯其書文為《曾文正公全集》,有《曾文正公手書日記》行世。立言、立德、立功三方面有其不朽事蹟:立言-曾文正公全集事後代人用以修身其家必讀之書立德-強力維護中華道統,移轉社會風氣立功-編制鄉勇為湘軍,平定太平天國學宗程朱,治軍居官皆有儒者之風為文師法方苞(桐城派開創者)、姚鼐(桐城派集大成者),與桐城人物相往來,當時幕僚皆為當時有名的桐城作家論學則主張義理、詞章、考據外,更強調經濟(經世濟民)之學(二)本文內容《原君》風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嚮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賢且智者,則眾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眾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義,則眾人與之赴義;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則眾人與之赴利。眾人所趨,勢之所歸,雖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撓萬物者莫疾乎風。」風俗之於人之心,始乎微而終乎不可禦者也。先王之治天下,使賢者皆當路在勢,其風民也皆以義,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謂一、二人者不盡在位,彼其心之所嚮,勢不能不騰為口說而播為聲氣;而眾人者勢不能不聽命而蒸為習尚;於是乎徒黨蔚起,而一時之人才出焉。有以仁義倡者,其徒黨亦死仁義而不顧;有以功利倡者,其徒黨亦死功利而不返。水流濕,火就燥,無感不讎,所從來久矣。今之君子之在勢者,輒曰天下無才。彼自尸於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嚮,轉移習俗,而陶鑄一世之人,而翻謝曰無才;謂之不誣,可乎否也?十室之邑,有好義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之尤者而才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才之。然則轉移習俗陶鑄一世之人,非特處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與有責焉者也。有國家者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慎擇與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說而存之,則將惴惴乎(優懼的樣子謹其心之所嚮,恐一不當,以壞風俗而賊人才。循是為之,數十年之後,萬有一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賞析:開宗明義揭示論點大綱,道破全篇要旨;各段靈活使用層遞、對襯之修辭技巧論事說理有詳有略、有主有賓,故能雅潔不蕪有鋪敘、有轉折、有短句、有長句,句法變化頓挫有致行文輕重有序,條理層次自然分明通篇文氣,於勁直中隱寓婉曲全篇甚少「僻字澀句」,結構謹嚴而縝密結構表:(三)仿作練習原知蒲公英開了花,年輕的棉毛種子已迫不及待的振翅欲飛往一望無際的藍天,但是少了風的吹送,它也只能停留在花蒂上滯足不前。請試著了解吧!要了解其實並不難──也許只是幾句簡單的話語,就能如甘霖般澆熄如乾燥而引起的烈火一般的爭執;也許只是幾行樸實的字句,也能如陽光般溫暖如寒冷的大地的冷戰。試著了解,試著站在別人的角度,試著走出侷限住自己的小圈圈裡,試著讓眼光變得開闊吧!一份缺少了解的愛,不管有多麼令人惋惜,也只能成為彼此的絆腳石而已。(四)補充資料文體「原」:原者,本也,為推論其本員也→用來探討問題本原的論說文。如呂氏春秋〈原道訓〉、韓愈〈五原〉、黃宗羲〈原君〉湘鄉派:中興桐城,為繼承桐城派主張而來,亦主張經世致用之學,使古文能反映現實政治、社會問題,使古文更具實用性;另外曾國藩以為「桐城諸老,氣清體潔」,「雄奇瑰瑋之境甚少」欲兼以「漢賦之氣運之」,這種做法因而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使文章舒展有氣勢。曾國藩的軍事事蹟最大的事業是率領湘軍平定太平軍名句: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思想: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曾國藩的學術思想《政治方面》用人才:「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時需用德器兼備之人,倡廉政之風、行禮治之行政財政經濟、民生問題:認為「民事以穯事為先,國計以豐年為瑞」,要求「今日之州縣,以重農為第一要務」對中西邦交的看法:雖痛恨洋人入侵中國,但不盲目排外,主張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買洋炮、洋槍、洋船,推進中國軍隊武器近代化;選派少年至西方國家留學)《治學、為文方面》重視讀書:「蓋真能讀書者,良亦貴乎強有力也。」人人須具備的讀書精神:「舊雨三年精化碧,孤燈五夜眼常青」關於為文寫作:(一)須在氣勢上下功夫-「氣能挾理以行,而後雖言理而不灰。」(二)注意詳略得當-「知位置者先後,剪裁之繁簡,為文家第一要也。」(三)為文貴在自辟蹊徑-「文章之道,以氣象光明俊偉為最難而可貴。」「清韻不匱,聲調鏗鏘,乃文章第一妙境。」(四)心得分享參考資料:高中國文(四)-翰林出版曾國藩的人生哲學(彭基博著)-揚智出版湘鄉派-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