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课堂管理.ppt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60 大小:357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十四章 课堂管理.ppt

第十四章课堂管理.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5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第一节课堂管理概述二、课堂管理的内容一般认为,课堂管理包括课堂人际关系管理、课堂环境管理、课堂纪律管理等方面。课堂人际关系管理指的是对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的管理,包括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确立群体规范、营造和谐的同伴关系等。四、课堂管理的目标课堂管理的根本目的是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三个具体的目标:第一,增加学生的学业学习时间。第二,增加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第三,帮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的能力。五、课堂管理的模式(一)行为主义取向强调以教师为核心来实施,基本理念是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他们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或者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或者是因为没有学会正确的行为。在课堂管理中,教师的责任是强化适宜的行为,根除不适宜的行为。斯金纳模式与坎特模式1.戈登模式戈登模式又称教师效能训练模式(TeacherEffectivenessTraining,简称TET),这一模式深受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关注学习者的个体性和学生个人的权利,强调学生观点的重要作用。首先,行为只要不干预他人满足自己的需要,都是可以接受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学生必须自己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2.库宁模式库宁(J.Kounin)认为,课堂管理本质上是一种团体管理。在这种团体管理中,存在着一种涟漪效应:当你纠正一个学生的行为时,也会改变其他学生的行为。当教师使学生处于警醒状态、使其自身对学习负责的时候,学习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这时的课堂秩序也是最好的。对于学生的不良课堂行为,最好采取预防的办法。对一个教师而言,预防不良行为的发生比纠正错误行为更为重要。第二节课堂中的人际关系(二)良好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2.师生之间的密切交往3.师生之间的尊重与关怀4.师生之间的真诚对话二、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在同学之间进行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心理关系,它是除教师之外的班级成员间关系的总和,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班级内的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一)同伴关系的类型按照同学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可将同伴关系分为友好型、对立型与疏远型。(三)促进同伴关系发展的策略1.开设相关课程,开展交往技能教育2.丰富课堂教学交往结构3.组织丰富多彩的交往实践活动4.培养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四)同伴关系的评估1.同伴评估法让同伴群体中的每个成员对其他所有成员进行评估。评估时要求根据某些标准,回答出符合这些标准的程度。例如,“你在多大程度上喜欢这名同学?”或“你在多大程度上喜欢与这名同学一起玩?”每名学生所得到的同伴对其评定的平均分数,可以作为描述他/她被同伴接纳或受欢迎程度的指标。2.同伴提名法这种方法是让学生根据一些肯定或否定的具体标准对班级中的同伴进行提名,一般在每个标准上提名3—5名学生。比如“列出你喜欢的三名同学”,或者“列出你不愿意跟他/她玩的三名同学”。三、班级群体(一)班级中的正式群体所谓正式群体,是指在校行政部门、班主任或社会团体的领导下,按一定章程组成的学生群体。它通常包括班委会、团支部和少先队组织等,负责组织开展全班性的活动。2.对正式群体的管理(1)选好正式群体中的领导。(2)注意引导支持。(3)适当授权,鼓励学生的自主管理。(二)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一些学生自由结合、自发形成的小群体,被称为非正式群体,它是同伴关系的一种重要形式。非正式群体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型,根据成员间需要的性质,可将非正式群体划分为情绪型、爱好型、利益型三种类型。2.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对于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的管理,要注意如下几点:(1)摸清非正式群体的性质。(2)对积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鼓励和帮助。(3)对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干预。第三节课堂环境管理2.座位安置对学生的影响课堂座位编排方式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学习成绩、学习态度、人际关系以及整个教学活动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研究发现,坐在教室前排和中间的学生的成绩要好于两边的成绩。这与许多教师的直观体验也是一致的。3.座位安置的基本原则(1)服务于教学原则。(2)定期变换原则。(3)减少干扰原则。二、课堂中的社会心理环境与物理环境相比,课堂中的社会心理环境对课堂教学的影响更大。其中,课堂气氛和课堂目标结构是最为突出的两个影响因素。(一)课堂气氛课堂气氛通常是指在课堂上占优势地位的态度和情感的综合状态,它是学习的重要社会心理环境。课堂气氛是学生课堂学习赖以发生的心理背景。课堂气氛会形成群体压力,而群体压力可以导致学生的从众行为,即个体的观念与行为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