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教案实用文档.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白杨礼赞教案实用文档.doc

白杨礼赞教案实用文档.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白杨礼赞教案实用文档(实用文档,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教学课题白杨礼赞课型新授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2月26日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和常用的词语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散文特点3、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句子,体味其中蕴含的感情。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与手段:以诵读的形式品味本文的情感美。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一、导入播放歌曲《小白杨》听完歌后,老师做导语设计歌曲中有这样一句话“小白杨和我一起守边防”,我们可以听出这首歌歌唱的并不仅仅是小白杨,而是守卫边疆的战士.那早在半个世纪以前,茅盾先生也写过一篇关于白杨树的文章,他想通过白杨树赞美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白杨礼赞》。学生听歌,对白杨有初步的认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作者简介及本篇文章的写作背景1、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嘉兴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常用的笔名有茅盾等。【幻灯4】他于1928年发表首部小说《蚀》(《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著名的作品有代表作《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他早年丧父,经常流离失所。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长,全国政协副主席.2、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的重庆,当时,蒋介石积极反共消极抗日。中国共产党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抗日力量.1940年5月,茅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这期间,茅盾耳闻目睹在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沸腾生活,体验到抗日军民质朴、刚强、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的精神,受到极大的鼓舞,对民族解放的光明前途充满信心,满怀激情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象征手法,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个别学生介绍矛盾学生认真听了解矛盾明白这篇文章有文学作品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三、预习反馈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大毡(zhān)开垦(kěn)主宰(zǎi)坦荡如砥(dǐ)潜(qián)滋(zī)暗(àn)长诸(zhū)如婆娑(suō)丫(yā)枝无边无垠(yín)虬(qiú)枝参(cān)天初融(rónɡ)秀颀(qí)地壳(qiào)晕(yùn)圈倦(juàn)怠(dài)恹(yān)恹欲睡2.解释下列词语。(1)礼赞:表示尊重和赞美.(2)黄绿错综:黄土地和绿植被纵横交叉在一起.(3)无边无垠:没有地域的界限,广阔无边的意思。(4)倔强:(性情)刚强不屈.(5)宛若:宛如,仿佛。宛然:仿佛。(6)倦怠:疲乏困倦。(7)不折不挠:指在困难面前不屈服.折,折断。学生完成字词的注音与释义夯实语文基础知识四、走进文本1、解题何为礼赞?明确:表示崇敬和赞美。2、为什么要赞美白杨树?明确:因为白杨树不平凡。3、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明确:第一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四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第六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第八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第九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4、本文线索“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也是文章结构的线索。5、文章从那几个方面写白杨树的?明确: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以及白杨树的形象学生回答学生读文,并画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学生回答问题把握这篇文章对白杨的感情理清这篇文的线索以及感4、本文情感对白杨树进行深入理解五、小结作业:课后第四题主备人:刘海燕授后小记:授课日期月日教学课题白杨礼赞课型新授本课题教时数:2本教时为第2教时备课日期2月26日教学目标:1、白杨树的象征意义。2、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与手段:探究,合作,交流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二次备课一、导入复习上节所学学生回顾巩固所学内容进入本节所学二、新授1、研读第一段本文开头段的作用是什么?明确: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点明白杨树“不平凡",点明线索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研读第二段2、文章是怎样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象的?其目的是什么?明确:黄绿交错无边无垠坦荡如砥黄绿交错的一条大毡子目的:A交代白杨树的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格和傲然挺立的形象。B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为后文解释象征意义表达主题做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