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实用文档(实用文档,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1患者方面a意识不清b患者病情c患者年龄d患者心理e疼痛应激f其它因素2。医护方面a忽略舒适的插管途径b缺乏有效的肢体约束c缺乏有效的导管固定d护理操作不当e镇静剂使用不当f护理人员编制不足g缺乏拔管的评估意识3。时间方面4.导管方面非计划性拔管的护理对策:1。加强技术的培训2.制订管理方案:1、镇静.烦躁患者按医嘱给与适量的镇静剂,进行镇静评分,使患者保持适当的镇静程度.但是,单纯的镇静镇痛又难以保证始终处于一定的镇静深度,反而会使医护人员对UEX的发生放松警惕。2、约束。用约束带适当约束病人双手,有效的肢体约束,防止病人自主拔管。我们还要改良现有的约束带.单纯的约束在患者不适的基础上会更加激怒患者及增加患者的恐惧、绝望心理,而且约束很难保证患者完全丧失拔管的能力,有效的约束要保证患者双手距离导管至少20cm。但许多患者采取头高位,患者可以采取曲颈等方法拔管。3、宣教大多置管的患者是可以与医护人员交流的。我们应尽可能通过交流了解患者的感受并对其进行相关宣教以及相关措施,从患者角度了解可能存在的拔管因素并及早预防拔管。向患者置管的目的,说明配合治疗的重要性,鼓励并增强病人的信心,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指导患者配合。4、在进行护理操作:翻身、搬运时,先进行评估,避免意外拔管。在各种护理、治疗操作处置、检查时应有专人妥善保护导管,操作完毕均要将管道固定牢靠才可离开。5、各种管道的标识、刻度。有刻度的记录刻度,没刻度的用油笔做个标记或度量外露长度。及时发现管道有无脱出。6、管道的固定方法。尿管不要固定在躁动侧,应选择偏瘫侧。用多条胶布固定.固定管道留有一定的活动空间,防止患者燥动时导管发生滑脱。呼吸机支架固定:呼吸机管道连接气管导管后要有一定的移动度,避免患者头部大幅度活动时将导管拔出。支架与呼吸机管道的固定衔接处应尽量靠往呼吸机方向,以保证呼吸机管道应在一定范围内能随患者头部活动而动.7、交接班正确固定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导管,每日检查并及时更换,固定用胶布或固定带。每班护士交接班时应注意检查管道的插管深度和导管的固定状况,对烦躁或意识不清的患者应特别关注3。加强护患沟通非计划管道滑脱的护理过程置管后,在体外用胶布做一标记,经常巡视,防止管道脱出,各班应床边交接管道的位置及通畅情况,护士对患者安置的各种引流管应妥善固定,防止脱落。告之患者及家属保持管道的功能位置,避免导管受压,翻身时注意勿牵拉。患者躁动时,应有专人看护或进行肢体约束,以免患者自行拔出。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避免导管牵拉脱出。对外出做检查或下床活动的患者,应认真检查导管接口处是否衔接牢固,并告之患者及家属注意避免牵拉。护理人员应认真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及合作程度,确定患者是否存在管路滑脱的危险。对存在管路滑脱危险的患者,应告知本人及家属,使其充分了解预防管路滑脱的重要性,取得配合.制定防范措施,必要时在家属同意情况下采取适当的约束,并做好交接班。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一旦发生导管接口处脱管,应立即将导管反折,对导管接口两端彻底消毒后,再进行连接,并做妥善固定。如胃管不慎脱出,应及时检查患者有无因胃管内容物流出造成呛咳或窒息.护理结构所有护理人员应知晓管道滑脱应急流程。科室应有预防管道滑脱评估表。对于已经发生管道滑脱的案例应有总结、分析、改进措施。护士长要组织科室护理人员认真讨论,提高认识,不断改进工作,保证护理安全。新泰市人民医院非计划性拔管风险评估表科室:床号:患者姓名:住院号:入院时间:评估内容分值评估日期年龄①≥70岁②<5岁1非高危导管(Ⅱ类导管)导尿管2鼻肠管2盆/腹引流管2胃肠减压管2深静脉置管2PICC2造瘘管2专科非高危导管2高危导管(Ⅰ类导管气管插管/切开3脑室引流管3心包引流管3胸腔引流管3T管引流管3动静脉插管3专科高危导管5意识状态烦躁/嗜睡/谵妄/意识模糊/精神障碍5管路刀口粘贴固定局部多汗、渗血或分泌物多2评估总分评估人签字填表说明:在入院、病情发生变化、转病区时,以及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事件之后应使用本量表进行评估:总分<6分为低度风险或无风险;总分≥6分为高风险。(一)首次评估:患者入院后2小时内完成评估,如遇急症手术等特殊情况,术后及时完成评估(二)再次评估:1。对评估存在低风险患者,每周至少评估1次;存在中风险患者,每周至少评估2次;存在高风险患者,每24小时评估1次.有以下情况者需要再次评估:有病情变化时需要再次评估,如置管后、手术后、拔管后等;2。转病区后3.发生非计划性拔管事件后。护理人员已经向我详细告知患者为非计划性拔管风险患者,我理解并知晓,签字为证。患者/家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