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活动对受灾体易损程度的影响.ppt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1.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类活动对受灾体易损程度的影响.ppt

人类活动对受灾体易损程度的影响.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6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考纲解读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1.人类自身的易损程度(1)最重要灾损:__________。(2)最活跃的受灾体:______。(3)影响人自身易损程度的因素:____________、灾中的应急措施、__________________。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易损性差异(1)建筑用地与耕地:同级地震,建筑用地易损性远远______耕地。(2)城市用地规模: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洪水径流增加,加重城市_________。(3)防灾减灾工程:改变受灾体的_________,从而减轻_________________。思考1.城市化对城市洪水的发生有什么影响?三、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思考2.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缩小”灾情?【提示】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如下表所示:四、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发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3.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_________不断增多,_________在扩大。核心要点突破2.人类活动导致环境的稳定性降彽方法突破如何从地理环境整体性上认识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稳定程度的影响地理环境整体性是指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的影响也是如此。人类活动对其中某一个要素产生影响,就会诱发其它因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自然灾害,如图:读图,回答有关问题。要点二2.影响不同土地类型的易损性(1)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2)城市用地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3.工程措施能改变受灾体的易损性人是最活跃的受灾体,主要是因为()①灾损中人员伤亡最重要②人以各种行为来影响其他受灾体的易损程度③人能影响到自身的易损性④人能根据灾兆进行预报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要点三2.在高风险区,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灾害系统包括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受灾体、灾情四个方面,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对孕灾环境、受灾体的作用,“缩小”或“放大”灾情。方法突破图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影响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要点四2.自然灾害随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方法突破如何认识不同的人类社会时期灾情的差异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经济发展水平、2、灾害种类(强度)、3、减灾能力。一般而言,经济发展水平、灾害种类(强度)与灾情成正比,减灾能力与灾情成反比。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以上三个因素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成灾特点是不同的。读某次震级为7.8级地震构造图及资料统计,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此次地震中城市A的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远高于县城B和乡村C,试分析原因。(2)地震造成的建筑损毁最严重的是________,说明判断的根据。(3)分析灾后死亡人数占伤亡总人数的比重,说明特点并分析原因。(4)根据材料,为减轻地震灾情,地震多发区应做好哪些工作?“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我们可以通过实例说明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避免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发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