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创新教育下的作文教学张强(贵州省思南县天桥乡河田小学)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听说是基础,读写是目标、是根本。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一环。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写作乐趣,提高写作能力。下面谈一谈我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做法:一、强化“主体意识”,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作文是学生借助自己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理解独立完成的一种综合语言表达能力训练。我省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过:“学生主体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表达欲望是作文成功的前提。”因此,脱离了学生这个主体的客观实际的任何作文要求和作法,必然带来学生兴趣的丧失和畏难情绪的产生。如作文课,只要老师一布置作文题,学生就是哎声叹气,满脸的发烦和无柰。为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首先树立起牢固的主体意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老师头脑里占主要地位的不是“写”而是“人”。老师在设计作文教学时,应充分考虑“人”的因素。具体的作法是首先认真细致地分析主体的客观现状,摸清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其次,鼓励学生讲真话,让他们善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老师一定要尊重学生的实际想法,尽管有时学生的想法是幼稚的、不成熟的,有时甚至是不对的,但老师也应该以平等的身份去交流、去引导,而不是以老师的身份去评判。这样尊重主体实际的做法,既促进了学生说话的欲望,也激发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二、重视阅读,关注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作文“蓄足”底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同样如此。学生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文化积累,没有对生活独到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要写好作文是不可能的。所以,作文重点并不是讲授作文的写法,而是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我认为,以往作文训练实际上老师已注意到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也多次强调学生观察生活,学生也已从道理上知道观察生活的重要性,但仍对很多的生活现象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熟视无睹,追根求源,这与学生认识水平有关。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使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独到见解而产生写作的冲动呢?方法之一就是加强阅读。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阅读摘录本,定期检查落实。引导学生从阅读去感受那深刻、形象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去丰富文化底蕴。要教会学生正确地去思考生活,明晓事物发展的多样性和曲折性。那一篇篇文章实际上就是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学生阅读了会有很多收益。共鸣多了,认识就会不断地提高。认识提高了,对自己的经历以及诸多生活现象就会有许多感悟。如有一个学生第一次坐飞机,他就详细地记叙了第一次坐飞机的经历。他说,第一次坐飞机感受到了新鲜,但同时也感受到紧张和不安。他觉得比较起来,还是在陆地上踏实一些。他忽然对一个词有了深刻的体会,那就是脚踏实地。这种理解认识,使他对第一次坐飞机的事情有了兴趣。这就说明提高了思想认识才会对生活关注。“人情练达即文章”、“作文即做人”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引导阅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才能关注生活,也才能真正地解决作文源头的问题。三、巧引妙渗《语文教学大纲》中说:“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自觉动脑、动手能力差,还不知道有意识地去看、去听、去想,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去渗透,引导学生积极地去观察、分析周围的人、事、物。要结合实际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反馈的情况,及时地适当地渗透一些新知识。比如:我在二年级教学以树的名称归类识字这一课时,渗透了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知识。学完课中的字词,我提出下列问题:“咱们这儿都有哪些树?”“哪些树最常见?”“那些常见的树各是什么样?(干、枝、花、果等怎样)“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怎样?(什么时间发芽、开花、结果……)”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看、去想、去问、去听,然后回到课堂上再说。没想到,学生们说出了许多生动的句子。比如:“杨树长着许多只大眼睛,每天都在看着我们呢?”“杨花像一条条毛毛虫,一撮一撮地挂在树上。”“杨叶像五指并拢的手掌,片片向上。”……就这样,学生一一回答了上列问题。我听后非常高兴,又兴奋地引导他们把这些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刚才咱们说的话是介绍什么的?”学生齐声回答:“是介绍有关树的知识。”我抓住机会,兴致勃勃地进行了小结:“同学们,你们真棒!你们已经会作文章了。刚才你们说的话就是一篇介绍树的知识的好文章。回答前两个问题的话是一个自然段,回答后两个问题中每种树的样子、生长特点的话分别是一个自然段,把这些话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这就是说,把几个意思相关的句子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段话;把几个意思相关的段按顺序连起来就是一篇文章。你们写作文时可不要忘记呀!”同学们个个点头。四、有话可写有些学生非常怕写作文,作文课时拿着笔冥思苦想,一节课也写不出几个字。何故?生曰:“无话可写。”这一情况,就说明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去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