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中医饮食养生医食同源,药食同源,《素问--生气通天》即强调:“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因此,近几年我对烹饪,饮食养生研究颇多,乐趣无穷。常感到做饭与开药有异曲同工之妙,器皿、食材、佐料、形色……可在医理的指导下,与人之体质、天之节气相映成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即为良医,愿为良厨。望有一日,奕霖小厨可以招天下之有缘之人,共赏同品。下为中国烹饪简史:一、远古圣贤多知味,燔黍捭豚食为天——中国原始社会的烹饪二、调和鼎鼐多俊杰,礼乐侑食烹小鲜——中国奴隶社会的烹饪三、仓廪富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烹饪四、百废待兴促发展,南北分野呈特色——中国封建社会中期的烹饪(隋唐宋元)五、杯盘罗列争奇艳,酒席繁杂食满汉——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烹饪(明清)六、烹饪王国初形现,饮食之道举世赞——中国近代的烹饪(半封建半殖民帝及民国)七、科学营养承传统,政府重视大发展——中国现代的烹饪崴崴华夏,历史悠悠。烹饪技术,源远流长;烹饪艺术,百花齐放;烹饪科学,日新月异;烹饪文化,灿烂辉煌。《周易》说烹饪,《尚书》说调味,孔子与诸子百家以烹饪论时政,《孟子》说:“饥不择食,吃的就不是正味了。”《中庸》说:“人没有不吃不喝的,但懂得美味的道理的人却是很少的。”《典论》说:“一代做官的显贵者,才懂得怎样建筑舒适的房屋,三代做官的显贵者,才懂得饮食之道。”俗话云:“三辈学穿,五辈学吃。”可见吃的学问之大。中国烹饪发展大体可分为以下七个时期。一、远古圣贤多知味,燔黍捭豚食为天——中国原始社会的烹饪中华文明史为五千年,而中国烹饪史却源于五十多万年前,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一脉相承的历史渊源。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炎黄子孙世代生息繁衍,共同创造了光耀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饮食文化,可以说,是在我们祖先文明伊始便追随着她前进的脚步,逐渐发生,发展并趋向丰富繁荣的。”(《中国饮食史论》)我国远古居民用艰苦劳动和斗争,创造了我国灿烂的远古文化。据古代传说:1、燧人氏教人“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韩非子》)。2、伏羲氏教人渔、腊、牧和人工养殖,使我国的渔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伏羲氏始作网罟。以佃以渔。养六畜以充庖厨,供牺牲,故名庖牺氏。”(《纲鉴补》)。3、神农氏教人种百谷,使中国农业有了长足发展。“神农氏尝草别谷,教民耕艺,民始食谷,加于烧石之上。(《事物纪原》)4、传说炎帝之候”宿沙氏始煮海为盐,臣雍父始作杵臼。“(《世东》)盐作为调味品在民间烹调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朝王莽说:”盐者百味之将。“杵臼的出现为舂谷或舂谷为粉成为现实。使中国的烹调能够精工细作。5、黄帝是华族文化的始祖,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不例外,”黄帝始造釜甑,造灶。始蒸谷为饭,烹谷为粥。(《事物纪原》)“教民烹饪,燔为灸,民始得遂养生之道。”(《周书》)。6、“帝尧之世,有八、九十岁老人击壤而歌日:”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哉?!“(《帝王世纪》)7、晋灵公喜食熊掌,而熊掌含胶质蛋白多,非常难熟,有一次因厨师没有把熊掌做熟,而被晋灵公杀割。原文为:”宰夫而熊蟠不熟,杀之。“(左传?宣公二年))以上均为传说不足为证,据考古证明:距今50多万年前北京人居住的龙骨山洞穴里,有许多烧过的野兽骨骼和植物种子。说明北京人已懂得用火,而且掌握了保存火种的本领。火的使用,是人类熟食的前提,”熟食是人类发展的前提。“(恩格斯语)。熟食的出现,中国烹饪便产生了,中国烹饪在原始社会阶段可划分为烹,石烹,陶烹三个阶段。在人类学会用火的这三个阶段里,人类改变了”茹毛饮血“的历史,开始了”燔黍捭豚“。人类学会用火后最先采用的烹调方法是将食物架在火上燔烤、炙和把食物埋在火灰里糖煨等。这个阶段称火烹,火烹熟是直接用火对食物进行加工,不经过中间介质,加热成熟的过程。其次利用的烹饪方法是局、石煮、烙、炮等,这就是原始烹饪的第二阶段称为石烹,石烹是用石头(石板或小石块)作介质,将食物加热成熟的过程。距今一万一千年左右,中国出现了陶器,陶器的出现使中国烹饪出现了飞跃,严格意义上的煮和蒸便产生了。这是中国原始烹饪的最高阶段就是陶烹。陶烹是将食物放入陶器中加热,使食物成熟的过程。总观中国烹饪原始社会烹饪的三个阶段,总体上讲是:远古圣贤多知味,燔黍捭豚食为天。烹饪方法原始,器具类型少,调味单一,经历时间长,”火食之道始备“,为中国烹饪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二、调和鼎鼐多俊杰,礼乐侑食烹小鲜——中国奴隶社会的烹饪启建立夏朝历经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