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课堂实录.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雨霖铃课堂实录.doc

雨霖铃课堂实录.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雨霖铃》课堂实录高二语文备课组杜娟娣教学目的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这苦痛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我们透过这些诗行,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涯的哀怨,母亲期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外一篇抒写离别之情的名作,来自北宋柳永的《雨霖铃》。二、词人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至屯田员外郎,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柳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词集《乐章集》。三、解题:“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其爱妃杨玉环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后来,人们使用这支曲子来表达离愁别恨,“雨霖铃”也就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四、词内容介绍:这首词写的是词人离开都城汴京(现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五、整体感知全词:1、学生集体朗读本词。2、学生回答本词的情感基调:哀婉、伤感、凄清3、指导课文朗读。六、具体理解词意:“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蝉凄切地叫着,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一场暴雨刚停息下来。)问:起首三句写什么?是情?是景?(写景)明确:写别时景。点明了季节(秋季)、时间(晚上)、地点(长亭)和事件(离别)。典型意象分析:寒蝉:忧愁悲苦长亭:送别之意,离愁别绪。骤雨:凉意,内心悲凉。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勾勒了一个情人离别的典型环境,渲染了悲凉的气氛。“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没有心情饮酒;就在两情依依、难舍难分之际,船夫催促登船起程。)问:这两句写什么?(写情)极写饯别时的心情,欲饮无绪,欲留不能,依依不舍,难舍难分。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心思。(问:为什么?他的思绪正在想什么?)正专注于恋人,所以词中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留恋和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不想“别”而又不得不“离”。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个人手拉着手,脉脉含情,泪眼相对,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竟然说不出话来。)这两句写情态。(启发学生想象这副画面)两人相对而立,手握手,眼对眼,泪眼婆娑。是“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是“别有离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是“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是“流泪眼对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这正好应证那句话“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问:词人“竟无语凝噎。”那么词人凝噎在喉的是什么话呢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到走后,船就要开往那烟波浩渺的南方,那里暮云浓重,天空辽阔。)问:这几句写什么?(写景)这里的“念”字是什么意思?它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下面所写景物是想象中的,是虚构的,即想象离别之后的情景。“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内心独白。词人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问:词人用怎样的修辞手法(比喻),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词人对景物的描写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小结上阕内容:词人与恋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没有不因离别而伤心的;更何况我正在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就更令人难以忍受了!)这两句写情,叹息古往今来离情之可悲。问:哪几个字点名了这首词的主旨(“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又推进一层,以“更那堪”衬托自己的离情比古人更深。问:“清秋节”一词,照应前面哪句话?(起首一句“寒蝉凄切”)前后照应,再次点明离别时的凄清氛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今晚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处?想必已是拂晓,所见唯有岸边杨柳、凄凉的晨风和一弯残月。)这几句是景语。词人撷取中国古典诗词中哪些常见的典型意象呢?(酒、柳、风、月)词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经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古人用“杨柳”作为赠别的信物,它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出行多在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