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学数学课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谈谈小学数学课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doc

谈谈小学数学课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谈谈小学数学课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在数学课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力,使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营造一种“韵味无穷”的数学情境,打造生动、高效的数学课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其内驱力,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的目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思维,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情境实质上是一种人为优化了的环境,以及这种环境客体支持下儿童主体宽松、积极、愉悦的心境,并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于其中。这种人为优化的情境可以实现主体的能动与现实环境优化的统一,激发儿童潜能与培养塑造的统一,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高与个体充分发展的统一。一、问题情境的好处1、创设情境有利于学生循着知识产生的脉络去准确把握学习内容。在去情境化的教学中,学生直接接触现成的结论,知识一般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由于不知道知识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以及是如何得来的,这就给学生深刻理解学习内容带来了障碍,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思维起始于问题而不是确定的结论。杜威在他的“五步思维法”中指出,思维活动可分为五个阶段:“第一步:问题。第二步:观察。第三步:假定。第四步:推理。第五步:检验。”问题情境的核心是与知识相对应的问题,因此,创设问题情境能够模拟地知识产生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发展思维能力。2、创设问题情境还能够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通过具体情境中的学习,学生可以清晰地感知所学知识能够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又能从整体上把握问题依存的情境,这样,学生就能够牢固地掌握知识应用的条件及其变式,从而灵活地迁移和应用学到的知识。3、创设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强烈的探索和求知欲望。4、问题情境还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强烈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问题情境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具体,有利于克服纯粹认识活动的缺陷,使学习成为一种包括情感体验在内的综合性活动,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具有积极意义。二、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1、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学活动不仅是通过教学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其更加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适宜的问题情境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让学生感知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又体现了数学知识的现实性。我通过让学生与伟人同行,创设相应的问题情景的让学生感受到这部分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紧密联系,比较自然地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有一定的探究欲望。给学生一些时间,学生们会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获取更多的感知与体验,最终得出答案。发展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这些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获得了学习的快乐。2、注意双基目标,引导整理、系统化知识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提出了过程性目标,注重让学生感知解决问题的需要,从而发展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学小学乘除法复习课时,我创设这样的一个问题情境:张奶奶想买3千克青菜,有两个卖青菜的小贩,他们卖的菜的质量(好坏)差不多,A小贩说:“5元钱3斤”,B小贩说:“每斤1.8元?”张奶奶应该到哪个小贩处买比较便宜?为什么?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有些学生说:用乘法解答1.8×3=5.4(元),因为5.4元>5元,所以到A小贩买比较便宜。有些学生:用除法解答5÷3≈1.67(元),因为1.67元<1.8元,所以到A小贩处买比较便宜。有的学生补充说:老师我认为只要保留一位小数即可以了,因为除了银行在找零时计量到分,菜场上买菜只保留到角。还有学生说:用5÷1.8≈2.78(千克),因为2.78<3千克,所以到A小贩处买比较便宜。在这一个过程中,学生很自觉地回忆、运用所学的小数乘除法以及取商的近似值的有关知识,并且能够联系生活的实际,帮助我们理解数学知识;同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的过程中。3、提供探索空间,注重让学生自主体验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究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突现主体作用。如:在学生进行了相关的圆的圆长的计算练习后,我提供了以下一道题目?用两个一样的一元硬币A固定,让另一个硬币B沿硬币A的周围滚动一周,那么硬币B自身旋转了几圈?这个问题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兴趣。(有的在思考,有的在与同学讨论着,有的学生在摆弄着桌上的硬币)大部分的同学很快就回答:硬币B旋转了1圈。我问:你是怎样想的呢?生答:两个圆的周长相等,绕圆A一周,圆B也走了一圈。(教师没有急于讲解,而是引导学生想法来验证这些想法,可以通过尝试等方式。)过了一会儿!个别学生却在下面反驳道:“不对,我刚刚用硬币实际操作过,硬币B旋转了2圈”“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