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09年立项市级课题《<语文读本>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整合途径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单位:玉环县楚门中学课题主持人:梁华课题组成员:陈未央结题时间:2011年11月目录问题的提出1.问卷的发放2.问卷的分析二、语文读本与苏教版必修教材整合的意义与价值1.对《语文读本》的地位和作用的思考2.语文读本与苏教版必修教材整合的的教学价值三、语文读本与苏教版必修教材整合原则的确立四、语文读本与苏教版必修教材整合途径的开发研究1.走进课堂,精读精讲2.延伸拓展,整体把握3.各显其能,求同存异4.深入挖掘,专题整合5.积累素材,搜寻母题6.齐现题海,比翼齐飞五、课题研究的结论1.语文读本与苏教版必修教材整合空间广阔2.语文读本与苏教版必修教材整合的途径多样化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效1.研究资料2.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3.教师论文、案例开发4、学生读本运用七、参考文献《语文读本》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整合途径的研究一、问题的提出自2006年浙江省实施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学科采用了全新的教材(苏教版)和教学理念,学生的课文阅读量增加了两倍,写作量按照《高中语文教学建议》的要求,也有较大的增幅,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忙于教书,完成教学进度,学生疲于做题,完成对课内知识的巩固,形成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尴尬,而与新教材配套使用的《语文读本》似乎成了学生书桌中的压箱宝,基本上没有使用或根本没有用过的比例极大。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对语文学科的影响令人忧虑,语文教材受到教学大纲的约束,没有太大的空间留给学生,也令学生有束缚感,到什么途径既能提高学生语文应试技巧,又能让学生自由、愉快地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兼顾学生人格的养成,个性的发展。鉴于此,本课题组在课题研究前在台州市内各个县市的重点高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取得了语文读本运用的第一手资料。具体见如下调查分析:下面是调查后整理的两组数据:表格一调查内容调查对象课余偶尔能阅读《语文读本》(老师未布置)课余能经常阅读《语文读本》(老师未布置)老师有布置阅读《语文读本》老师有专门讲解或评点《语文读本》的时间有读后感或读书札记06级学生(300人)47人5人120人无10人09级学生(300人)126人11人107人108人107人(此表于2009年9月22日统计完成,参加调查的对象为本课题组老师任教的06级和09级学生)表格二调查调查内容对象能布置学生阅读读本并写读后感有专门评讲的时间松门中学(6人)3人无回浦中学(8人)4人无仙居中学(5人)1人无天台中学(10人)4人无楚门中学(5人)2人1人(此表于2009年9月28日统计完成,调查对象为台州市5所高中学校的语文教师)从上面两组数据可知,老师和学生对语文读文的关注程度明显不够,仔细的推究其中的原因:1.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待教材和读本存在的误区(1)我们的语文课,存在着这样的怪圈,教师在看了教参之后,觉得教材非常的简单,教师俨然就是“大方之家”,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之内,面对那么大的阅读量,还没吸收文本的表层知识,更无法做到真正体会作家的内在思想和情感,只能是个“门外汉”。这时候,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间隙”自然而然就形成了。(2)我们的语文课,存在着这样的怪圈,学生学了教材后,找不到“落脚点”,没有和理科那样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巩固,于是乎,学生觉得,语文课就是老师讲教材中的故事通俗的讲解一遍,教材和学生之间的“间隙”,自然而然就形成了。(3)我们的语文课,存在着这样的怪圈,其他的学科,基本没有配套的教材可以辅助运用,语文作为一个基础性学科,要做到深入浅出,首先就要让学生找到教材知识点运用的最大平台,而诸多教材编写者用心血汇集而成的《语文读本》就不会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负担,读本作为教材通向课外知识的最佳平台,在教师的不习惯中,被牺牲和搁置了。读本和教师、学生之间的“间隙”,自然而然就形成了。2.教师错误对待语文读本可能出现的后果放弃运用语文读本也就意味着放弃了让语文双脚走路的机会,让一只鹰单翼飞翔。对必修教材过度的期望、受大纲的过度约束、支离破碎的解剖,缺乏审美性地文学品评和鉴赏,大大降低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妨碍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的吸收、阻碍了学生进一步探究语文天地的动机,使土生土长的有天然学习国学优势的语文学科的优势当然无存,另一方面,学生在依靠必修教材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机械的背诵知识点,不敢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和理解,这与新课程倡导让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培养创造性的学习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久而久之,学生对于自己的地语文能力的养成就不再关注,思维的品质也必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