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滕王阁序典故集锦1“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晋书·张华传》:张华见斗、牛二星间常有紫气,请雷焕登楼观看。雷焕说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剑在豫章郡丰城县(今属江西)。于是张华任雷焕为丰城令。雷焕果然在丰城狱的地下挖出了两把宝剑,一名龙泉,一名太阿。剑挖出之后,紫气就消失了。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后来宝剑入水化为双龙。2“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徐孺:徐孺子的省称。徐孺子名稚,东汉豫章南昌人,当时隐士。据《后汉书·徐稚传》,东汉名士陈蕃为豫章太守,不接宾客,惟徐稚来访时,才设一睡榻,徐稚去后又悬置起来,因此后世有“下榻”的说法。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西京杂记》卷二说董仲舒梦蛟龙入怀,乃作《春秋繁露》。又说杨雄作《太玄》,梦见自己吐出凤凰,飞集书上。文章借此形容孟学士文章之美。4、紫电清霜,王将军之武库:《中华古今注》说,吴大帝孙权有宝剑六,其二名紫电。据《西京杂记》卷一云,汉高祖斩白蛇剑,每十二年一加磨,锋刃常莹若霜雪。文章借此夸赞王将军。5“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西汉梁孝王刘武,他建了一座很大的梁园,即“睢园”。彭泽指陶渊明,他曾做过彭泽令,喜欢饮酒,所以说“彭泽之樽”。《归去来辞》中有“携幼入室,有酒盈樽”的句子。文中引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示在座的宾客好比是当年聚集在睢园(梁园)里的文人雅士一样饮酒赋诗,他们豪爽善饮的气概超过了陶渊明。6“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邺水朱华”指参加宴会的文人学士,就像当年的曹植,写出“朱华冒绿池”一般的美丽诗句,其风流文采映照着谢灵运的诗笔,意谓可以和谢灵运相比。临川,指南朝山水诗人谢灵运,7“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晋代文学家陆士龙、荀鸣鹤两人互不相识,一起在张华家中会面。张华让他们交谈,因为两人都有突出的才学,要他们别说平常的俗话。陆士龙拱手说:“我是云间的陆士龙。”荀鸣鹤回答:“我是日下的荀鸣鹤。”西晋两位名人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脱口秀”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作者在此借典故来含蓄地表达自己象二人一样少年高才,而同时又流露了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感慨。8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南溟”,指南方的大海,出自《庄子•逍遥游》”,“天柱”,传说中的擎天之柱,出自《山海经•神异经》。天柱,极言其高。“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两句,通过玄想宇宙的广漠洪荒,来衬托人生的渺小,从而引发下文的感慨9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帝指天帝,阍指守门人。帝阍就是天帝的守门人。《列子•汤问》:“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此“帝”亦指天帝。帝阍原是屈原辞赋中想象的神灵。《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我叫天门守卫把门打开,他却倚靠天门把我呆望。)10“冯唐易老”:冯唐身历文、景、武帝三朝,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时,有人举荐他时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后世遂用“冯唐易老”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李广难封:典出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与从弟李蔡俱事汉,“蔡为人在中下,名声出广下甚远,然广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卿,而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后世多把李广作为有才华而无法施展的代表性人物。“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则是从历史中撷取的两个实例,用来宽慰包括自己在内的失意之人。11“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贾谊:洛阳人,18岁就以文才著称,20岁被汉文帝召为博士,深受倚重,然而,朝中的那些公卿王侯对贾生并不宽容,在文帝面前毁谤贾谊“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文帝只得把他贬为长沙王太傅。12“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见《后汉书•梁鸿传》《后汉书•逸民列传》,梁鸿,字伯鸾,东汉初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东汉文学家,梁鸿幼年丧父。汉章帝时,梁鸿因去看望好友高恢,经过京城,作了一首《五噫歌》,一共五句诗,每句后面有一个“噫”字。大意是:登上高高的北芒山,俯览脚下的帝京城,宫室是多么地崔嵬,老百姓的辛勤劳苦,却远远地没有尽头。这首诗被章帝知道了,章帝勃然大怒,便下令搜捕梁鸿。梁鸿闻讯后改名换姓,携妻儿逃到了渤海边上居住。然而太平的日子并不长久,章帝的派出的人追到了齐鲁,梁鸿见这里也待不下去了,只得携妻子和一个儿子南逃。梁鸿夫妇逃至吴地(今苏州一带)后,在富商门下做雇工,全家三口总算有了个安身的栖所。白天梁鸿为人舂米,晚上每当他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家时,妻子孟光已经为他做好了香喷可口的饭菜。她非常敬重丈夫,不敢抬头直视,就半曲身子将盛着饭菜的托盘举至眉前端给丈夫吃。这就是著名的“举案齐眉”典故的由来。有一次给主人看见了,惊叹道:“能使妻子这样敬重自己的人必非常人!”于是换了间大房子给梁鸿夫妇居住,自此梁鸿方得潜心学问,闭门著书十余篇。后代文人常引“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来抒发自己一生襟怀未曾开的抱怨。13“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