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精研精备课”导学案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课型新授课设计人高利平指导教师六数组成员审批人学习内容课本59——60页用比例解决问题例5、例6学习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2、借助试一试、议一议、说一说等活动,运用比例的方法解答有关问题。3、会说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学习重点会运用比例的方法解答有关问题。学习难点结合具体情境正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学习方法尝试法、引导法、提问法学具准备多媒体评价方案采用尝试操作反馈练习、评价样题的方法完成目标2的检测,提问交流完成目标1、3教学过程一、知识链接,复习迁移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2、下面各题中各有哪三种量?那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变化的规律怎样?它们成什么比例?你能列出等式吗?(1)用一批纸装订练习本,每本30页,可装订200本,每本50页,可装订120本。(2)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2小时行驶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8小时可行240千米。(3)读一本书,每天读20页,6天可以读完,如果每天读5页,需要x天读完。3、同学们,全社会都在节约水资源。请大家想一想,和我们息息相关的用水问题里藏有哪些数学问题呢?(用水的总量、应交的水费、每吨水的价格)你能利用这三个量说一说它们之间存在着哪些数量关系吗?会构成什么样的比例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二、对比分析,探究规律:1、教学例5(1)出示挂图:观察画面,说出题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2)出示例5:张大妈家上个月用了8吨水,水费是12.8元,李奶奶家用了10吨水,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3)提出: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4)学生试着解答,并汇报解法。可能出现两种情况:生1:12.8÷8×10生2:10÷8×12.8=1.6×10=1.25×12.8=16(元)=16(元)(5)激励引新这两种方法都合理,还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学生互议,师引导,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知识,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师指出:这样的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引出课题,并板书:(用比例解决问题)(6)探讨新知提出问题,同桌讨论:题目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7)引导生说出等量关系:水费∶吨数=水费∶吨数,然后尝试解答。板书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12.8∶8=X∶108X=12.8×108X=128X=128÷8X=16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6元。(8)概括总结:象这样的题目,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均可,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用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2.变式练习。师:刚才我们用归一法和比例法帮李奶奶解决了水费问题,同学们真不简单,瞧!王大爷又遇到了什么问题?(1)出示条件: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它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2)让学生用比例的知识解答改编后的题目。(3)指名板演,并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4)比较一下改编后的题和例5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例5的条件和问题改编以后,题中成正比例的关系仍没有改变,解答的方法也没有改变,只是要设需要用的水数为X吨,列出等式是:12.8∶8=19.2∶X)(5)想一想:怎样用比例解决问题?(小结:用比例解答应用题与用算术方法解答应用题教师这道题的解法,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的,我们采取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题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比例的方法解。)3、讲解例6情境图,你能说出这幅图的意思吗?(指名回答)题目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为什么?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解:设要捆X包。30X=20×18X=20×18÷30X=12答:要捆12包。(至此达成目标1和3)在解答过程中,你发现例5和例6有哪些相同?哪些不同?相同点:例5和例6都可以用比例解.不同点:例5是成正比例.例6是成反比例4、明确解题步骤。用比例方法解答应用题,具体步骤是怎样的呢?请根据我们所做的例题归纳解题步骤。1.分析判断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关系3.设未知数列等式4.求解5.检验写答语学生讨论解答后,集体订正(板书),然后再请学生解答中的“做一做.三、针对问题,巧用策略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九的第3、5题.让学生先读题理解题意,判断题中两个相关的量成什么比例,再动手解答。(至此达成目标2)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