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瓮颂中文赏析!175.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9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古瓮颂中文赏析!175.doc

古瓮颂中文赏析!175.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班级:姓名:学号:分数:《希腊古瓮颂》赏析摘要美是济慈的毕生追求,《希腊古瓮颂》是诗人对美的颂歌。诗歌通过诗人对古瓮观感以及与古瓮的对话,得出了“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结论。济慈的这句名言向来颇有争议,很值得思考。在这首诗中,古瓮之美不仅仅在于“优美”和“美妙”:三幅画面中既有人神狂欢和少年求爱的美好画面,也有小镇倾城献祭的凄凉街景。诗中的美是艺术之美。作为艺术品,这首诗和古瓮是美的,这美源自有悲也有乐的生活,这便是真。生活的本真是艺术美的源泉,艺术之美则使生活的本真得以永存。这句话也可看作诗人一生的写照。济慈出生寒微,在创作过程中不断受到死亡的威胁,但他以短暂的生命创作出大批具有强烈美感的名篇佳作。他的艺术成就是他在生活之真中追求美的结果,他所创造出来的艺术美则使他的一生不朽于世。关键词:《希腊古瓮颂》济慈美一、介绍约翰·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他出生于伦敦,父亲是马厩的雇工领班。济慈自幼喜爱文学,由于家境窘困,不满16岁就离校学医。1816年,他认识了李·亨特、雪莱等著名诗人,受到他们的影响。11月,他弃医从文,走上了诗歌创作的道路。终于成为当时英国文坛上一颗光彩夺目的巨星。《希腊古瓮颂》是英国浪漫诗人约翰·济慈的诗作,作于1819年5月,1820年1月出版。它与《怠惰颂》、《忧郁颂》、《夜莺颂》、《赛姬颂》和《秋颂》并称为济慈传世的六大颂诗。在创作晚期,济慈不满足于早期诗歌体例,于是发展出全新的颂体,即以他的六首诗为代表。他在阅读英国作家及画家本杰明·罗伯特·海登的二篇文章后,灵感泉涌而提笔写下此诗。济慈十分喜爱古希腊艺术作品,曾以埃尔金石雕之名作诗;他对古希腊艺术的理想主义哲学的信仰,以及对希腊古风之美的刻画,构成了此诗的基础。济慈诗才横溢,与雪莱、拜伦齐名。他年仅25岁,可是他遗下的诗篇一直誉满人间,被认为完美地体现了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特色,并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杰出代表。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在其《论德国诗歌和音乐》中曾指出:“最高意义上的诗是在想象中创造一个新的世界。”济慈的这首诗正可谓“最高意义的诗”。因为他为我们建造了超时空的生命情调:生活中的青春会消逝,但古瓮上的恋人永远年轻貌美,炽热的爱情总在宁静的期待中享有幸福,春天的枝叶永不凋零,柔情的风笛永不停歇。倾听这“只应天上有”的动人歌吟,我们不能不被古瓮的丰实静谧之美所攫住,乃至祈求诗人把我们也收进那永恒不朽的古代雕刻品。二、作品分析在寻生活真谛的过程中,与诗人形影不离的惟有他的幻想,纵使有病魔、贫困、无望啃啮着他虚弱的心,他攫住自己的希望,让幻想飞驰到遥远的古希腊文明时代,写下了《希腊古瓮颂》这首赞美愉快而生气勃勃的古代艺术不朽的绝唱。古瓮上面刻着酒神祭祀及信徒狂欢的景象,年轻的情人你追我逐,鲁莽的小伙子在竭力去吻少女的脸的情状,在春光明媚的树荫下,安闲自得的小笛手及信徒们献祭时的静穆气氛。诗人并非惟妙惟肖的描摹古瓮的装饰图案,而是开掘出一个花团锦簇的比诗还瑰丽的古希腊世界。在这儿,诗人以他心灵的颤动撩起了大量不可理喻的想象。诗人通过运用听觉、触觉、味觉等感官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惟妙惟肖的生动画面。每节诗的前一部分的韵律均为ABAB后半部分则为CDECDE相互变换。“诗使他触及的一切都变形”。在这首诗里,诗人把古瓮提供给他的一些感性的,富有生命力的印象,通过他的神思妙想,艺术的提炼,把触及他灵魂的东西至美地表达了出来。“听见的乐声虽好,但若听不见,却更美”。这句颇有美学意味的诗句,不仅使静止的古瓮一下子灵动起来,更表明了诗人的美学观点。最完美的乐声是不为肉体的耳朵所闻的。它只存在于心灵的感应与想象中,“给灵魂奏出无声的乐曲”。大概是缘于这种玄奥无极的乐声浸润熏陶,在这里,心爱的姑娘“她不会老,你虽然不能如愿以偿,你将永远爱下去,她也永远秀丽。”还有“更为幸福的幸福的爱,永远热烈,正等待情人的宴席,从不失超凡的情态。它不会使心灵满足和悲伤,没有炽热的头脑,焦渴的嘴唇”——这祈颂的音响,倾诉了诗人对人类美好前途的憧憬与向往,也蕴含了诗人自身的最深切的爱的忧伤。所以说诗人在这儿不是单纯地艺术陶醉,而是旨在把现实生活中受压抑的,或不存在的东西升华为迷人的,遥远的彼岸.表明了病魔和抑郁困苦的生活不曾冲刷年轻诗人那甜美澄明的情感与追求真、善、美的情怀。在不觉中诗人把我们引进了一个冷静沉思的境界。接下来诗人通过对神秘肃穆的祭祀场面的描写,诗人逐渐闭合了古希腊“黄金时代”的文明古堡。所有那些曾诗意地栖居于这片大地上的生灵们都归于寂静——再也不可能回来一个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