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件 合作探究.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复件 合作探究.doc

复件合作探究.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合作探究”中“问题设置”的原则朱玉飞我们在编制讲学稿的过程中,“合作探究”环节中探究问题的设置一直是让我们教师头疼的一个事情。“问题的设置”往往会出现学生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答案来而无关痛痒的问题,或者设计出一些让学生如“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问题,没有任何探究价值。我们都知道,“合作探究”是讲学稿的核心部分,而“问题”是合作探究的出发点。学生通过讲学稿上的“合作探究”中设置的问题进行小组思考和讨论,才能达到对本节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问题的设置”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所以‘问题的设置“的好坏决定了讲学稿的质量。我们物理教研组一直重视这个环节的设计,下面就根据这几年编制讲学稿的经验谈谈“合作探究”中“问题设置”的原则。问题的设置要具有针对性。设计的问题必须紧扣即将展开的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学生认识的疑点和对知识理解的关键点、学生对知识出现的断层和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来设计问题。我们都知道密度和浮力是初二学生最难理解和掌握的一部分,原因是有两个关键的问题我们没有设置到最好。第一个是密度和浮力的计算必须用到数学上幂的乘除法,(教学在我们经常忽略这一点,很多学生感到难学)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设置了数学上幂的乘除计算题。第二是解决浮力问题的思路学生不容易掌握,为此我们设置了两道解决浮力问题。1、同体积的实心木块和铁块放入水中静止后的浮力哪个大?2、将木块放入水中和盐水静止后的浮力哪个大?排开液体的体积哪个大?经过学生的一步步分析最后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了只要碰到浮力问题,首先画图确定物体在液体中所处位置或状态,然后考虑求浮力的三类公式;如果不能解决的,再考虑浮沉条件,就一定能解决。问题的设置要注意物理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生认知特点和认知水平,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置问题,使学生的已有经验的得到激活、丰富和提升,将其生活经验上升到物理角度去认识。问题的设置要具有启发性,能启迪学生的思维。设计的问题要有思维力度,能引导学生有浅入深、有简单到复杂、有个别到一般、层层深入的认识问题和理解问题,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掌握知识。问题的设置要防止表面化、肤浅化。在讲学稿上直接设置如什么叫“压力”、什么叫“密度”概念性的问题,会使学生会养成不动脑子从课本上照搬到讲学稿上,实际上对这些概念并不理解;当然我们更不能简单的把问题设计成大量的填空题,把学习过程变成看着课本找答案,这样极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下面我就举个例子来阐述是如何针对这几个原则来设置问题的。例如“压力”这一知识点我们是这样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的。观察下图并讨论:你认为桌面、斜面、图钉是否受压力?说出你的理由。压力的大小是否一定等于重力的大小?压力和重力有关吗?归纳这三幅图中压力,你对压力有哪些认识?第一题的设置是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受到压力存在的不同形式,使学生对抽象的压力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第二题目的是针对学生头脑中认为压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这一难点而设置的。第三个题则是针对学生误认为压力都是由于重力产生这一疑点而设置的。第四题是针对无论压力是怎样产生的其共同特点都是——压力方向与受力面垂直这一关键点而设置的。通过针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探究,就可以引导学生有浅入深、有个别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生活经验上升到物理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压力了。问题的设置要有有一定的思维力度。设置的问题应该是学生在未认真看教材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问题的难度应以学生“跳一跳可以够得着”为宜,使问题的提出后学生思考和讨论一直处于紧张而轻松愉快的氛围。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同时学生通过思考把问题弄明白的时候,他们会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之,问题的设置是教师编写讲学稿的关键和难点。要想设计好这些问题,老师本身要吃透课本,把握准课本的重点、难点和解决知识的关键点,多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设置问题时,教师一定站在学生的位置考虑,从学生认识该问题的始点出发,引导学生利用物理的思维方法,得出结论或规律,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在探究中潜移默化的掌握物理问题和物理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