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坑支护工程监测方案【实用文档】doc文档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地下室及周边工程基坑支护工程监测方案基坑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城左岸二期地下室及周边工程地处丹东市新城区兴丹大街与万兴街交汇,基坑长约200米,宽约50米,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周围已有建筑物较多,基坑深度平均为7米深。鉴于其基坑工程的复杂性、不确定因素多及本基坑工程的重要性,根据基坑支护设计单位要求,本工程在基坑开挖及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全程监测。通过监测,及时分析反馈监测结果,掌握基坑支护结构、边坡土体及周围环境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确保基坑及周边环境的安全.基坑工程施工及地下结构施工期间,应对基坑支护结构变形、周边建筑物、重要道路等保护对象进行系统的监测,通过监测,可以及时掌握基坑开挖及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的实际状态及周边环境的变化情况,做到及时预报,为基坑边坡和周边环境的安全与稳定提供监控数据,防患于未然;通过监测数据与设计参数的对比,可以分析设计的正确性与合理性,科学合理的安排下一步工序,必要时及时修改设计,使设计更加合理,施工更加安全;通过信息反馈,总结工程经验,促进基坑工程技术的进步.基坑监测是基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深、大、周边环境复杂的基坑工程,基坑监测是必不可少的,没有基坑监测,就不能及时发现基坑安全隐患,若出现安全问题,造成的成果是灾难性的,因此,应对基坑监测工作足够的重视,基坑安全等级为一级。监测方案编制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平面与高程系统为保证所有监测工作的统一,提高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基坑施工,本次监测数据的精度,使监测工作有效的指导整个基坑施工,本次监测工作采用有整体到局部的原则,布设统一的监测控制网。本项目基坑周边建筑物及道路沉降监测及基坑支护结构竖向位移监测采用独立高程系,基坑支护结构水平位移监测采用独立坐标系。水准基准点布设在远离施工影响范围以外,地基稳固,不易破坏的位置。数量不少于3个,与监测点进行联测,采用往返观测,形成水准闭合环线.平面控制点布设在能够控制整个监测区域,数量不少于3个,点位设在稳定、安全不宜被破坏之处.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方法支护桩顶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1\*GB2\*MERGEFORMAT⑴监测目的。在基坑开挖、支护结构施工中,根据支护桩顶部的水平、竖向位移的位移量,为支护桩体水平及竖向稳定性提供依据。=2\*GB2\*MERGEFORMAT⑵布设原则监测点沿支护桩周边布置,在支护桩周边中部、阳角处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大于20m。=3\*GB2\*MERGEFORMAT⑶监测点布设在基坑冠梁上布设变形监测点,共20个测点,编号WY1~WY20,布点详见(上城左岸二期地下室及周边工程基坑支护工程监测点平面布置图)。=4\*GB2\*MERGEFORMAT⑷监测点埋设方法将顶端带标记的长水泥钉埋人冠梁中,用混凝土固定,确保测点牢稳.=5\*GB2\*MERGEFORMAT⑸监测方法支护桩顶水平位移测量按照极坐标法进行观测。因为它受现场环境条件的限制较小,施测较容易,精度较高,利用起算点坐标测出每个待测点的坐标。观测时不少于两个固定方向定向及检查,坐标系设置上采用假定坐标系,应尽可能将待测点坐标均设置在坐标系的第一象限内,这样有利于位移变化量在矢量方向和符号上的统一,便于数据的分析和理解。各监测点高程初始值在监测工程前期经过三次测定(三次取平均值)。其精度指标为:观测点坐标中误差不大于±1.0mm.支护桩顶竖向位移监测方法与周边建筑物及道路沉降监测相同.周边建筑物及道路沉降监测点的布设及监测=1\*GB2\*MERGEFORMAT⑴监测目的观测基坑开挖过程中周边建筑物及道路竖向位移情况,掌握该区域周边建筑物及道路的稳定性,了解基坑施工对周边建筑物及道路的影响。=2\*GB2\*MERGEFORMAT⑵布设原则在邻近基坑建筑物的四角、中部,分别布置观测点。测点间距为25~50m。=3\*GB2\*MERGEFORMAT⑶监测点布设在基坑周边建筑物及道路布设沉降监测点共20个,编号CJ1~CJ20,布点详见(上城左岸二期地下室及周边工程基坑支护工程监测点平面布置图)。=4\*GB2\*MERGEFORMAT⑷监测点埋设方法将长100mm的长水泥钉植入建筑物墙体内及道路硬质路面,道路、地表沉降监测点应埋设平整,防止由于高低不平影响人员及车辆通行,同时,测点埋设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