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计算机教学指导纲要(2008版).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4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计算机教学指导纲要(2008版).doc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计算机教学指导纲要(2008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计算机教学指导纲要(2008版)培养目标我校非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较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工作并能初步处理专业相关的有关问题,同时,根据各专业特点和学生自身情况对部分学生提供更深入的训练以满足其专业上对计算机技能的更高要求。课程设置除信息学院以外,可以将与计算机有关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其中第一、第二层次(即“计算机应用基础”和“计算机应用类”)由学校统一组织安排,总学分为6学分,第三层次纳入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由各院系安排,内容和学分由各院系自定: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一层次)该层次目标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主要的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所有学生必修,基础较好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申请参加提前结课考试,考试通过并完成必要的综合实验后可以提前结课。本层次教学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基本知识(操作系统概念、Windows的使用)、办公软件(办公软件概述、掌握OFFICE基本应用Word/Excel/PowerPoint)、多媒体基础与应用(多媒体基础知识、流行多媒体软件Flash和PhotoShop的使用)、Internet基础应用(Internet基础知识、浏览器的使用、电子邮件的使用、文件下载、搜索引擎等)、数据库基础(数据库基础知识、Access的使用)、程序设计基础知识等。必修课,3学分,课时设置为72学时互动教学或多媒体教学+36学时自由上机,各院系排课时安排在第1学期或第2学期。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课程尽量安排在机房进行互动式教学。课程考核注重实验和综合,总成绩中平时成绩占20%,综合实验成绩占30%,考试成绩占50%。“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试工作统一进行,统一命题。计算机应用类(第二层次)这个层次的课程需要结合学科特点进行,每个学科专业都应该考虑本学科与信息技术的关系,选择相应的课程,使计算机技术和专业能有效结合起来,相互渗透。建议各专业从下列课程中选择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课程:Internet应用、数据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技术与应用、C程序设计(理工类)、VF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C程序设计(非理工类)、网站设计与制作、SPSS/SAS基础与应用、电子商务基础与应用、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金融证券分析软件。必修课,3学分,课时设置为72学时互动教学或多媒体教学+36学时自由上机。先修课程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理学院除外)。计算机新技术和新应用(第三层次)随着IT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各专业,结合学科专业特点的软件不断出现,应用领域不断扩展,应用的程度不断深入,同时各学科专业的教师也都掌握了结合本专业的信息技术应用知识。所以在学生的第三、四学年需要安排一门选修课程,介绍有关世界信息技术的新内容和发展情况。这门课程的内容不必确定,可随着专业计算机应用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可以暂时规定为2~3个学分。上述的安排只是为了统一规划全校共同的计算机有关课程,并不排斥各个专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另外设置某些有关计算机技术的课程。但是其他有关计算机课程的设置应该按照专业的需要来考虑,而且最好是结合专业开设,应该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素质的总体要求来设计。信息学院2008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