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完整)《大学》教案《大学》节选教案项城一高——史明才-—2015.3。10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掌握《大学》常识;2、学习文言现象,翻译选文;3、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理解治学修身与实现人生目标之间的关系。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文本,疏通文意2、理解内涵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儒家关于治学目标、人生目标的主张;加强个人修养、实现人生目标.教学重点:《大学》的主体是“三纲”“八目”。要让学生明了这些内容的逻辑关系。教学难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与修齐治平之间的关系.课时安排:四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师说》中曾学过这样一句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话中的“小学是什么意思吗?(小的方面的学习.)那么,这小的方面指什么呢?(指的是“句读”。)在古代,句读是属于小学问,也就是“小学”.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响应韩愈的号召,去学习儒家1(完整)《大学》教案的经典之作-—《大学》.二、知识积累1、《大学》介绍:儒家基本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展的宏观图式。全篇将道德修养和政治议论结合在一起,将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合而为一,是儒家“入世思想的全面体现。2、解题:《大学》是体现儒家思想的一篇政论文.(1)大人之学:“大学”是对“小学”而言,是说它不是“详训诂,明句读”的“小学”。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2)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后一种含义其实也和前一种含义有相通的地方,同样有“博学的意思。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1、朗读正音(先自由朗读,在文本中标注读音;完成学案上的语音练习;后集体诵读)2、学习文言知识(自主学习,完成学案上的相关练习;集体讨论解答)3、口译(自主口译,分组口译)四、完成文句翻译书面练习第(二至四)课时2(完整)《大学》教案一、阅读第一段。思考:1、《大学》的主旨,宗旨是什么?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怎样?宗旨是:明明德,亲民,至善.解析:即: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总之,“明明德”是自身的修养.“亲民就是是由己推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朱熹认为“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这三纲领构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再到社会的层层递进的完整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达到德政目的施教主张。所谓“正人先正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儒家的理想社会。这是空想。区分“理想”与“空想”,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叫—-“理想”,反之,不能实现的叫-—“空想。“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提出的三纲,为了实现这些宗旨,就要通过一些手段,那就是“八目”2、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找出八目阅读,找出“八目”。板书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3、内容研读—-“八目间的关系以及谁最重要。3(完整)《大学》教案板书:用文章中的原话证明.社会属性--—-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修身自然属性—-—-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正好处在人有自我提高向社会进入的关键过程。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意思是“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时就使天下都能这样。)可见“修身”在“八目”当中地位最重要,是枢纽,是承前启后.在没有弄清楚“八目”的关系之前,先明白下面几个问题:(1)、儒家提倡,治学的最初目标是什么?终极目标是什么?如何评价儒家的这种治学主张?最初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