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 材料三.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三历史 材料三.doc

高三历史材料三.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墨子》材料二(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卫青少时尝为平阳公主家骑奴……元光六年(前129年),拜车骑将军北击匈奴有功,赐爵关内侯。——《史记》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榖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樜言》材料四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亦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患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2分)在材料二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及制度是什么?(2分)(2)材料三、四都涉及到科举制度,试依据这两则材料简述其影响。(4分)(3)指出科举制度的实质,并援引材料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3分)(4)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能否真正实行墨子的主张?为什么?(2分)2.阅读下列材料:(13分)材料一世官制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春秋以来,宗法世族的削弱,动摇了世官制的根基;其时士阶层的崛起与私学的产生为职官制的形成创立了条件;而战国新人才观的提出以及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又为职官制的形成提供了思想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从而使职官制逐渐取代世官制成为选官用人的主流。阅后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度”下,主要官员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产生的?(1分)根据材料一,分析先秦时期“世官制”被取代的原因有哪些?(2分)材料二东汉时期的民谣说:“举秀才,不识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直(耿直)如弦,死道边,曲(投机取巧)如钩,反封侯”。(2)材料二中反映的是什么制度?(1分)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中官员产生的主要方式是什么?(1分)材料三在漫长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状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国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我国的科举制度从宋元以后东渐西传,越南、日本、韩国、朝鲜在其国内都较长时间仿照中国推行过科举制度;法国、美国、英国等国家选拔官吏的政治制度也都直接受到中国科举制度的作用和重要影响。西方现代的文官选拔制度、我国现代的教育制度和干部选拔制度都是中国科举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孙中山先生曾在《五权宪法》充分肯定中国的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拔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五权宪法》)。(3)科举制度兴起于何时?(1分)其选拔官员的方式是什么?(1分)“八股取士”的做法出现于何时?(1分)(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度有何积极影响?(3分)(1)观点:不论贵贱,选贤用能(或尚贤)。(2分)史实:卫青以家奴的身份而能凭借才能拜车骑将军。(1分)制度:察举制度。(1分)(2)扩大了专制政府的官吏来源,并保证官吏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职的特权垄断,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的合理性。(任答两点得4分)(3)控制天下士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1分)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入榖中”一语道破天机。(2分)(4)不能。(1分)在古代的宗法等级社会里,“农与工肆之人”终究无法与权贵同日而语。(类似的表述即可,1分)(1)世袭。(1分)宗法世族的削弱。士阶层的崛起。私学的产生。战国时期新人才观的提出,县郡制和谷禄制的推行。(2分)【评分说明:本小题学生在答题时,如果摘抄材料,也酌情给分。】(2)察举制度。(1分)推荐。(如果学生回答“推举”、“举”等,都给分。1分)(3)九品中正制度。(1分)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果学生回答:“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也可给分,1分)(4)隋唐时期。(答:隋朝、隋炀帝时期均可给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