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专题备考——古诗鉴赏之一——鉴赏形象与思想内容.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8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古诗鉴赏之一——鉴赏形象与思想内容.doc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古诗鉴赏之一——鉴赏形象与思想内容.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三语文专题备考——古诗鉴赏之一——鉴赏形象与思想内容高考有关古诗文阅读“鉴赏评价”这一部分的相关考点的表述是: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我们分为两讲,今天是第一讲。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就是深入挖掘文学作品刻画的艺术形象内涵。艺术形象指人物形象或意象。鉴赏这些艺术形象的内涵,就是要分析、判断它们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会意义。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作者对人和事物的看法、倾向。在鉴赏的过程中,要读题,有些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要读人,了解作者经历、背景、思想;要读注,注解往往提供一些帮助理解诗词的信息;然后读诗,析词义、析句义、析意境、析形象、析写法。试题往往从词义、句义、思想内容、人物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设题,所以我们了解一些诗歌基本特点外,还要积累一些古代文化知识、包括典故、传说,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诗义。诗歌的思想内容:(1)边塞征战A、赞颂将士英勇作战,保家卫国B、控诉战争痛苦C、思念故乡、亲人或家人思念戍边的亲友C、表现边塞风光和军营生活D、表现民族关系(2)怀古咏史A、称颂、仰慕英雄B、讽谕现实C、自比自况(3)写景抒情爱国、爱情、乡愁、惜春、伤春等情感的抒发。诗歌的形象(意象):就是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1、诗人塑造的形象就是诗中具体的人物、景象或物象。2、诗歌的形象包蕴着诗人的思想感情。物象和感情水乳交融,不可分割。从鉴赏的角度可分为三种类型:人物形象、景象、物象。1、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既指诗歌中作者创造的人物形象,又指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即作者的形象。前者如曹植《白马篇》中“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少年;白居易《卖炭翁》“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的周瑜。1996年高考的“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也是在刻画功高盖世的诸葛亮;1998年高考的“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通过环境的荒僻塑造了李凝的隐者形象。后者如《雨霖铃》中“我”这一漂泊江湖的多情浪子;“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诗中集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于一身的杜甫。例析:江雪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试简要地分析“蓑笠翁”的形象。(2006年包头市统考题)答案:不怕天寒雪大,而忘掉一切,专心钓鱼(诗中形象),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格外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老渔翁孤寂无援而又卓然独立的形象(形象特征),寄托着诗人自己的精神,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表现了诗人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苦闷的精神面貌(形象意义)。2、景象景象即景物形象。大家都熟悉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象常常寄托诗人的情感或者对社会生活的感悟和看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意象。如元稹“遍绕篱边日渐斜”的《菊花》,就蕴涵了作者对菊花的高洁品质的认肯和追慕之情。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看似纯粹写景,实际上还是含蓄地透露出作者对高旷脱俗的境界的向往。杜甫的《漫成一首》,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表明自己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例5: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解析:春天暖烘烘的太阳(《诗经·豳风·七月》:“春日迟迟。”)普照大地,山河一片秀丽景象,春风吹送着初放的百花和茵茵芳草发出的芳香。冻土融化,土地湿润,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表达了诗人长期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草堂的安适心情,也是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例6: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综观全词,你从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赏析。解析: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在黄州。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上阙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之景。开首“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连用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典型意象描写了夏日雨后的景物,给人以密不透风之感。表现一派幽狭的气氛。最后以“翻空白鸟”与“照水红蕖”相对,一个诉诸视觉“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