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溶栓后病情观察表实用文档.doc
上传人:天马****23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静脉溶栓后病情观察表实用文档.doc

静脉溶栓后病情观察表实用文档.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静脉溶栓后病情观察表实用文档(实用文档,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静脉溶栓后病情观察表姓名:性别:年龄:岁住院号:开始溶栓时间:项目时间NIHSSRPBP神志瞳孔上肢肌力下肢肌力凝血确定溶栓后,阿替普酶1小时内静脉泵入;24小时内复查头颅CT,可使用依达拉奉;24小时后可使用抗血小板药;注:2小时内每15分钟观察1次;(上之后)6小时内每30分钟观察1次;(上之后)24小时内每60分钟观察1次;每4小时查凝血国内的资料认为,颈内动脉系统梗塞的溶栓时间窗一般为3~6小时,椎基底动脉系统梗塞的时间窗一般为12~24小时,如果病人表现为进展型脑梗塞,则时间窗还可适当延长。1、实施本医疗方案可能发生的医疗意外及并发症包括但不限于:全身出血不止(包括消化道出血、全身皮下出血);药物过敏;转成脑出血;脑水肿加重,脑疝;溶栓后病情加重死亡;溶栓后再次发生脑梗塞;溶栓无效,病情继续进展;增加医疗费用,尿激酶或r-tPA的价格比较昂贵。2、如果我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肝肾功能不全、静脉血栓等疾病或者有吸烟史,以上这些风险可能会加大,或者在术中或术后出现相关的病情加重或心脑血管意外,甚至死亡。3、我理解治疗后如果我不遵医嘱,可能影响治疗效果。xxx医院VTE风险评估表(Caprini模型)以下每项风险因素记2分□年龄60-64岁□中心静脉置管□关节镜手术□大手术(45min)□恶性肿瘤(既往或现患)□腹腔镜手术(>45min)□患者需要卧床(>72小时)□石膏固定(<1个月)小计:以下每项风险因素记1分□年龄为41-46岁□急性心肌梗塞□下肢水肿(现患)□充血性心力衰竭(<1个月)□静脉曲张□卧床内科患者□肥胖(BMI≥25)□炎症性肠病史□计划小手术□大手术史(<1个月)□败血症□肺功能异常(COPO)□严重肺部疾病、含肺炎(<1月)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替代治疗□妊娠期或产后(<1个月)□不明原因死产,习惯性流产(≥3次),早产伴有新生儿毒血症或发育受限□其他风险因素小计:以下每项风险记3分□年龄≥75岁□血栓家族史□DVT/PE患病史□凝血酶原20210A阳性□因子VLeiden阳性□狼疮抗凝物阳性□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升高□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HIT)(不可使用肝素或者任何低分子肝素)□抗性磷脂抗体升高□其他先天或后天血栓形成小计:以下每项风险因素记5分□脑卒中(<1个月)□多发性创伤(<1个月)□选择性下肢关节置换术□髋关节、骨盆或下肢骨折、□急性脊髓损伤(瘫痪)(<1个月)小计:风险因素总分:风险等级:低度□中度□高度□极高度□□VTE预防禁忌症风险因素总分风险等级DVT发生率推荐预防方案0—1低危<10%%早期活动2中危10-20%药物预防或物理预防3-4高危20-40%药物预防和/或物理预防5—7极高危DVT发生率40—80%,死亡率1—5%药物预防和物理预防患者或家属_____关系____医师_____对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的隔离、医学观察措施及制度根据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新形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制定本制度和措施。一、医疗机构发现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时,应当及时采取下列控制措施:(一)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病人管理措施1、对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和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予以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人,确诊前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隔离期根据医学检定结果确定。拒绝隔离治疗或者隔离期未满擅自脱离隔离治疗的,可以由公安部门协助医疗单位采取强制隔离治疗措施。2、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要在指定场所进行医学观察或采取其他预防措施.密切接触者的主要管理措施包括:登记并进行医学观察7天,每日测量体温和健康询问,做好登记。可居家医学观察,也可以集中医学观察。医学观察开始前,专业人员应口头或书面告知被观察对象相关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传播途径等相关防治知识,负责医学观察的单位联系人、联系方式等.3、对医学观察期间出现发热或呼吸道症状者,在采取有效措施防护条件下,应立即送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医学隔离治疗。对疑似或者确诊病例采取限制手段,是防止传染病疫情扩散的重要措施。根据法律规定,在中国境内的一切单位和个人,必须接受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等有关传染病调查、检验、采集样本、隔离治疗等防控措施。其中,对甲类传染病病人,应予以隔离治疗,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