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三力学实验集锦一.游标卡尺与螺旋测微器(1)如下图所示,甲图中游标卡尺的读数为________mm,乙图中螺旋测微器的读数为________mm(2)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图甲为实验装置示意图,小车放在光滑水平轨道上,一端挂有钩码的细线跨过定滑轮与小车相连(图中未画出),打点计时器接频率为50Hz的交流电,接通电源,让小车由静止开始运动.实验中得到了一条纸带,纸带上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经测量第6个和第7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为7.29cm,第7个和第8个计数点间的距离为8.31cm,则打第7个计数点时小车的瞬时速度v7=_______m/s.实验中用同样方法测出其它各点的瞬时速度,描点作出其v-t图象(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算得小车0~1.0s时间内加速度大小a=_______m/s2;在图线右部分发生明显弯曲,你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29.75mm(2)0.78m/s1m/s23.205mm钩码质量不远小于小车质量。二.探究与摩擦力有关的因数科学探究活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提出问题,②猜想与假设,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⑤分析与论证,⑥评估,⑦交流与合作等。一位同学在学习了滑动摩擦力之后.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两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于是他通过实验探究这个问题。(1)这位同学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物体接触面积的大小成正比;这属于上述科学探究的_▲_环节。(2)为完成本实验.需要自己选用器材其中他选用的木块应是下列选项中的_▲_A.各面粗糙程度相同的正方体B.各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正方体C.各面粗糙程度相同,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D.各面粗糙程度不同,长、宽、高不同的长方体(3)在本实验中,该同学设计了两种实验方案方案一:木板水平固定,通过弹簧秤水平拉动木块,如图甲所示;方案二:术块与弹簧秤相连,弹簧秤水平固定,通过细绳水平拉动木板,如图乙所示①上述两种方案中,你认为更合理、更易于操作的是______(填“方案一”“方案二”或)②该实验应该记录的数据确_▲_;③如何根据数据分析并判断该同学的观点_▲_。三.“探究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关系1、某学生用螺旋测微器在测定某一金属丝的直径时,测得的结果如图甲所示,则该金属丝的直径d=▲mm。另一位学生用游标尺上标有20等分刻度的游标卡尺测一工件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如图乙所示,则该工件的长度L=▲cm。图甲图乙2、某兴趣小组在做“探究做功和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前,提出了以下几种猜想:①W∝?,②W∝?2,③W∝?。他们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为一块倾斜放置的PQ木板,在Q处固定一个速度传感器(用来测量物体每次通过Q点的速度)。在刚开始实验时,有位同学提出,不需要测出物体质量,只要测出物体初始位置到速度传感器的距离和读出速度传感器的读数就行了,大家经过讨论采纳了该同学的建议。LP速度传感器QO图甲图乙?①请你简要说明为什么不需要测出物体的质量?②让小球分别从不同高度无初速释放,测出物体初始位置到速度传感器的距离L1、L2、L3、L4??,读出小球每次通过Q点的速度?1、?2、?3、?4、??,并绘制了如图乙所示的L-?图象。若为了更直观地看出L和?的变化关系,他们下一步应怎么做?③在此实验中,木板与物体间摩擦力的大小会不会影响探究出的结果,为什么?答案:(1)d=2.706(或2.705、2.707)L=5.015(2)①因为对物体做的功W与物体初始位置到测速器的距离L成正比。②下一步应该绘制L-?2图象③不会;摩擦力和重力的合力对物体做功也与距离L成正比。3.探究自行车的初速度与其克服阻力作功的关系小明同学设计了一个实验来探究自行车的初速度与其克服阻力作功的关系.实验的主要步骤是:①找一段平直的路面,并在路面上画一道起点线;②骑上自行车用较快速度驶过起点线,并从车把手处自由释放一团很容易辨别的橡皮泥;③车驶过起点线后就不再蹬自行车脚蹬,让车依靠惯性沿直线继续前进;④待车停下,记录自行车停下时的位置;⑥用卷尺量出起点线到橡皮泥落地点间的距离s、起点线到终点的距离L及车把手处离地高度h.若自行车在行驶中所受的阻力为f并保持恒定.(1)自行车经过起点线时的v速度v?;(用己知的物理量和所测量得到的物理量表示)(2)自行车经过起点线后克服阻力做功W?;(用己知的物理量和所测量得到的物理量表示)(3))多次改变自行车经过起点时的初速度,重复上述实验步骤②~④,则每次只需测量上述物理量中的和,就能通过数据分析达到实验目的.4.探究“合力的功和物体速度变化关系”某学习小组做探究“合力的功和物体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