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构建符合学校特色鲜明、国内知名高水平大学目标的新时代本科教育培养体系,使课程优起来、学生忙起来、培养效果实起来、本科教育质量实实在在提起来,结合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XXX思想对高等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全国教育大会、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教育方针,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全面成长需求为导向,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020版本科培养方案应按照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传承学校办学优势与特色,按照专业类教学国家标准及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卓越计划2.0和专业认证有关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以OBE(成果产出)理念为指导,以交叉融合为突破口和改方向,以信息技术为保障,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培养质量为导向,以持续改进为机制,进一步更新培养理念,突出专业优势特色,强化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严格毕业学分要求,扩大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1—二、培养目标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着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健全人格、健康体魄、较高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视野宽广、基础扎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三、基本原则(一)突出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贯彻XX在全国高校思政会议上关于“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讲话精神,把立德树人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思政课程建设;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深化课程思政改,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本科教学全过程,打造“一课一德”。(二)突出五育并举,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设置德育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学生体育素质的提升,强化美育、劳育,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水平培养体系。(三)突出医工融合,打造人才培养特色满足学生兴趣爱好、职业发展、升学深造等多元化发展的需要,构建医工融合通识课程体系。设置医工融合通识课程模块,分为通识必修课程组和通识选修课程组,医学学生和非医学学生交叉修读,打造人才培养特色。—2—(四)突出OBE(成果产出)理念,提高人才培养适应度贯彻OBE(成果产出)导向教育理念,提高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认真分析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本专业学生就业行业及岗位面向,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总目标,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而确定毕业要求,由毕业要求设计课程体系、确定课程目标。保证社会需求与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及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之间具有良好的决定支撑关系。(五)突出自主学习,合理控制毕业总学分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人文社科教育与自然科学教育交融,在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课程结构的严谨性和各类学科知识体系内在逻辑性的基础上,优化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整合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重复内容,压缩课程不必要的学时学分,增强专业知识系统性,严格控制毕业总学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六)突出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普及性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化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培养。积极开设创新创业通识课程和具备学科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把学生课外科技创新、—3—学科竞赛、创业训练及社会实践等活动纳入毕业学分,形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七)突出专业拓展,构建知识交叉融合培养体系设置交叉融合专业拓展课程模块,依据专业培养目标,设计拓展课程,满足学生专业、职业素养等拓展需求。纵向上实现本专业拓展的递进关系,横向上实现其他专业拓展的内在关联,从而构建知识交叉融合的培养体系。(八)突出美育劳育,强化学生全面发展构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互融合的美育教育体系;设置由“名著之美”课程组和“专业之美”课程组构成的美育通识必修学分,以美育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设置由劳动实践和劳动技能课构成的劳动教育通识必修学分;劳动技能课要与专业相结合,使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劳动价值观,形成劳动习惯,铸造勤劳品格。四、课程体系根据培养目标要求,2020版本科培养方案应构建“三平台两模块”人才培养体系,各专业须按照该体系设置课程。—4—“三平台”指通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