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化学教学实践研究——以高中化学《硫酸、硝酸》教学为例.doc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9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基于“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化学教学实践研究——以高中化学《硫酸、硝酸》教学为例.doc

基于“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化学教学实践研究——以高中化学《硫酸、硝酸》教学为例.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化学教学实践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化学《硫酸、硝酸》教学为例调查发现,导致化学学习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化学学科本身的复杂性。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物质的性质体现在宏观变化上,却要用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微观理论则来理解,而化学符号则从微观层次上科学、简明地表达了宏观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成为联接宏观与微观的中介。这样,在学习者心理上就形成了对物质特有的三种表征形式: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三种表征应有机结合,因此,从三重表征的角度认识和理解化学就成为统领化学学科教与学的有效方法。本学期计划在高一新授课中培养学生“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本文以硫酸和硝酸的性质教学为例,谈如何突破学生的思维困惑。1.教学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的教学内容,紧扣这部分内容的四个特点:①重视知识的构建。浓硫酸、硝酸的主干知识是强氧化性,本节课通过实验来构建这些主干知识。②重视环境教育。由于浓硫酸、硝酸的反应均有污染物产生,因此实验改进的一个重心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③加强思维方法教育。本节要突出运用氧化还原和三重表征来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的特点,从而理解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表现在硫、氮元素价态的变化上。2.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基础:经过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前三节的学习,学生已经储备了不少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对于氮和硫的氧化物的污染问题也留有深刻印象。结合初三的知识,学生已经掌握了酸的主要性质(通性),对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氢前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置换出氢气的规律非常熟悉,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有一定了解。这为研究浓硫酸和硝酸的强氧化性打下坚实的基础。(2)方法基础:学生基本熟悉了实验探究的程序,并在化学实验过程得到多次体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更加贴近科学探究的方式。三重表征的学习离不开实验,化学实验的特点就是通过物质的宏观现象来揭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化学反应中内在变化的微观本质。但很多学生不能同时在宏观和微观水平上表征化学概念,不能通过观察方程式看到其蕴含的微观本质和相互作用的动态本质。3.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分析浓硫酸、硝酸的氧化性,准确判断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等,能够正确书写相关反应方程式。(2)通过实验认识硝酸的氧化性、浓硫酸的氧化性及其特性;对金属与酸的反应形成全面的认识。(3)进一步运用氧化还原和三重表征,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反应的特点。通过探究NO3—是否具有氧化性,深化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条件。(4)知道浓硫酸“脱水”性的含义。知道铁、铝在冷的浓硫酸、浓硝酸中钝化。☆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体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逐步掌握三重表征思维方式,进一步养成交流、反思、评价的学习习惯。(2)通过铜与浓硫酸反应、铜与浓硝酸和稀硝酸反应等,学习有序观察实验现象的方法,并体会现象与结论之间的对应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设置适宜难度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并体会到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2)通过学习硫酸、硝酸在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感受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同时体会科学的两面性。(3)运用体验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使其逐步内化为学生的学习方式。4.教学重点分析浓硫酸、硝酸的主干知识就是强氧化性,它们能与绝大部分金属反应,也能氧化一些非金属,反应的特点是浓硫酸、硝酸中的硫、氮元素被还原,生成硫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这是区别于初中知识的最大之处。因此将它确定为教学的重点,通过理论进行构建,再用实验进行验证。5.教学难点分析学生虽然已经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但面对陌生仪器、具有强腐蚀性的药品的使用和环境污染问题,要考虑的问题还是很多,相当有挑战性。因此,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的活动,并运用体验三重表征的思维方式。6.教学过程分析采用“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方式设计教学。即先从宏观现象入手提出问题,然后猜想假设,在此基础上进行实验验证,对实验得出的结论再从微观角度分析本质,最后再通过化学用语——符号表征结论,并且引导学生应用结论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环节一:复习酸的组成特点与酸的通性【问题1】选择适当的方法和试剂,区分一瓶稀硫酸和一瓶蒸馏水。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应用稀硫酸的性质对两种无色液体进行区别,以此对酸的通性有了深入理解。【追问】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下图中发生的反应。学生叙述并分析稀硫酸显酸性的原因:H2SO4=2H++SO【问题2】分别在盛有浓、稀硫酸的试管中加入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