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课件-藏象学说.ppt
上传人:你的****书屋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PT 页数:107 大小:6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医学基础课件-藏象学说.ppt

中医学基础课件-藏象学说.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二章藏象一、藏象学说概论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与比象。注意和现代医学概念相区分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基础。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皆有大数。”2、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3、哲学思想渗透4、反复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同一性两方面补充:1.脏与腑是一个统一整体: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与膀胱相表里。2.五脏与形体官窍联结成一个整体:心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开窍于舌肺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脾其华在唇,其充在肌肉,开窍于口肝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肾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及二阴3.五脏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五脏与五神的关系: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称为“五神脏”。五脏与五志的关系: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4.五脏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根据五行学说的归属,自然界的五时、五气、五色、五味、五化等与人体五大功能系统密切联系,形成了一个内外相应的五行整体结构模式:心气通于夏气肝气通于春气脾气通于长夏之气肺气通于秋气肾气通于冬气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奇恒之腑,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在形态上似六腑,多为中空性器官或组织;在功能上又似五脏,具有贮藏精气的作用。似脏似腑,又非脏非腑,故称之为“奇恒之腑”还需注意: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二者通过经络的相互络属,形成阴阳表里关系。临床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而脏实者可泻其腑,腑虚者可补其脏。五脏精气阴阳理论体系五脏之精:五脏所藏的有滋养、滋润和支撑本脏及其所属六腑、形体、官窍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注意:人体的精主要起滋润和滋养作用,它不但滋养所在脏器,它作用的发挥又是以内脏的正常功能为前提人体气五脏之阴阳五脏之阴虚衰,凉润、宁静等作用减退,阴虚不能制阳,阳气相对亢盛,则生虚热性病证。五脏之阳虚衰,温煦、推动等功能减退,阳虚不能制阴,阴气相对亢盛,则生虚寒性病证。五脏之阴虚与五脏之阳虚,是五脏之气虚的不同表现。五脏精气阴阳的关系精精根据精气学说,精气互化,所以人体的精、气作为人体的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生命物质)没有多大差别,差别只是形态(有形无形)和功能(兴奋抑制等)。气分阴阳:第二节、五脏在经络学说中,心包络也作为脏,故又称为六脏。【五脏主要内容】:1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2五脏与形体官窍及情志、五液、五时等的关系。概述心的解剖位置心的形态结构主要功能联属功能心的特性心的解剖位置(血肉之心)心的形态结构心的特性由于中医学重视“形而上”的思维方法,所以,脏象学主要以阐述功能为特点,立足解剖,但不泥于解剖。中医研究脏象除注重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外,同时还重视内脏与所通应的外界环境息息相关的联系。故中医学的心,不仅包括解剖学的心脏(古人称血肉之心),而且还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古人称神明之心),是联系全身相关脏器组织及自然界和社会心理而形成的一个系统整体,又称心系统。主要与西医的循环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免疫及内分泌等系统的部分功能有关。主血脉藏神心气:是构成心和维持心进行各项功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即心之精气,是心阴心阳的基础。心血:是血液循行的主要内容物,具有养心养神敛藏滋养心气、心阳作用的物质。心阴:心之阴液,具有滑利血脉、凉润、宁静、抑制作用的物质,与心阳相反相成心主血脉,即指心与脉相连,心气具有推动、调控和化生血液,使之在脉中运行,以营养全身的作用。《内经》:“诸血者,皆属于心。”“心主身之血脉。”血的运行如同河中之水,要借助一定的风力、河水要充足且清纯、河道要通畅,这样水才能畅流不息。同理,心主血脉也必须赖心气的充沛、血液的充盈和脉道的通利.所以心气充沛(阴阳协调)血液充盈是保持血液正常运行的最基本条件脉道通利(其中心气起主导作用)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这一物质,称之为心气(心之精气,包括心阴、心阳。)。心气充沛,阴阳协调,才能维持正常的心力、心率和心律。所以说:心气充沛是推动心脏搏动和血行的基本动力,其中心之阴阳协调平衡是调控心脏搏动的快慢和血行迟速的基础。心气与心血的充沛和协调脉之营养和动力来自于心之气血阴阳的充盛协调。血液之所以能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