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赏析.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中国电影赏析.doc

中国电影赏析.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电影鉴赏从儒道释侠到后现代:中国电影概述中国电影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特质,传统电影表现了儒道释侠诸种文化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当代电影则表现出传统、现代和后现代思想及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内地电影史概述主要经历10个发展和演变阶段:初创期——萌芽和初创阶段(1896—1921)发展期——20年代,探索阶段(1922—1930)高潮期——默片成熟和有声电影诞生时期(1931—1937)低潮期——抗战电影阶段(1937—1945)成熟期——40年代后半期,战后影戏电影的成熟阶段(1945—1949)繁荣期——建国后“17年电影”的高潮阶段(1949—1966)荒芜期——文革电影的低落阶段(1966—1976)改革开放新时期——文革后创新突破阶段(1976—1989)新新电影——新生代电影和老电影人新创作(1990-2000)开放整合期——市场的放开,电影产业和创作的发展(2001-至今)(一)初创期和发展期(1896-1930)电影传入中国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最早以中国生活为题材的影片,并不是由中国人首先在中国拍摄和放映的,而是由外国人拍摄、并且在外国放映的。早期电影短片的创作清末民初,电影伴随国外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以营利为目的的电影在那时是赚取钱财的手段,中国人看到了电影的逐渐走俏,于是也开始尝试自制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著名谭派京剧艺术创始人谭鑫培表演的京剧片段《定军山》。1913年《难夫难妻》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和郑正秋联合导演,是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同年,黎民伟主演、黎北海导演了根据庄子故事《庄周蝴蝶梦》改编而成的影片《庄子试妻》。而该片的女演员严珊珊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1922年《掷果缘》又名《劳工之爱情》现存最早的中国电影。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影片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以突出夸张的动作特征为主的滑稽短片,比较注重情节发展和人物刻画的短故事片。这一时期电影的的创作(1)《阎瑞生》:编剧杨小仲,导演任彭年、徐欣夫。(2)《海誓》:导演但杜宇,1921年拍,1922年公映.(3)《红粉骷髅》:导演管海峰,1921年拍,1922年公映总体来说,《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等第一批长故事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由短而长的一次飞跃(4)《孤儿救祖记》起初,电影作为纯粹谋取利益的工具,不讲求任何艺术性。拍摄手法拙劣,演员技巧生硬,而电影的题材与情节大多迎合市井小民的口味,没有深刻的内涵。为了摈弃“小民”路线,一部人物鲜明,故事情节跌宕的影片《孤儿救祖记》出现了。明星公司于1923年拍摄,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主演王汉伦、郑小秋。(5)《火烧红莲寺》1927年,国内政治空气凝重,许多市民沉迷于武侠小说中惩恶扬善的虚幻世界,明星公司眼见于此,便将热门的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为连续剧形式的《火烧红莲寺》,票房飘红,许多影片公司见此,纷纷效仿,制作一系列相似的影片,但因时间仓促,资金、演员等问题,大多为粗制滥造的产品。民众对此失去了新鲜感,盛极一时的武侠神怪终于消退。早期重要的民营制片、发行放映业20年代以后,制片公司蜂拥而起。“明星”、“天一”、“联华”是最重要的公司。(二)中国电影的高潮期(1930-1937)左翼电影的兴起1932年,“明星”、“艺华”、“联华”等公司提供中国第一批明确以反帝反封建为主,具有进步思想的电影剧本,包括夏衍的《狂流》、田汉的《三个摩登女性》、杨翰笙的《铁板红泪录》、阿英的《丰年》、郑伯奇的《盐潮》、史东山的《八千里路云和月》等。这些电影一改以往角度狭隘的弊端,多角度广泛的反映了社会真实现状,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上升了一个新台阶。充分显示了左翼电影运动的创作实绩。1933年3月,在瞿秋白的领导下,组织了由沈端先(夏衍)、阿英(钱杏邨)、王尘无、石凌鹤、司徒慧敏在内的五人“党的电影领导小组”。1933年是左翼电影的丰收年,涌现了《春蚕》、《民族生存》等无声影片,还有《姊妹花》、《渔光曲》等探索期的有声电影,被誉为“中国电影年”。这个时期的电影人,开始确认了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的拍摄风格。《马路天使》一片,被看作是对左翼电影开始的现实主义道路的深化和发展。这个时期出现了一批艺术水准很高的导演。蔡楚生导演的影片以情节曲折、结构完整、通俗易懂、内涵丰富等特点称长。他的《渔光曲》与《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深深将剧中的人物印刻到民众的心中。同时,吴永刚也是当时有名的电影导演,他的电影能充分调动电影作为视觉艺术的各种手段,细腻地刻画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形成了格调清新、淡雅的素描风格。2、无声电影的成熟吴永刚和《神女》1934年,被誉为1934年中国电影界的最大收获,也标志着中国无声电影的艺术成就走向了成熟的最高点。蔡楚生和《渔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