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教学目标:1.了解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2.了解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影响因素、空间分布形式;3.了解区域的产业结构的概念、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及演变。教学重点:1.区域的基本概念、特征;2.区域空间结构的分布形式;3.区域产业结构地区差异。教学难点:区域空间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教法:读图表分析法;比较法;探究活动教具:多媒体课件、区域景观图教学过程:一、区域的主要特征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自然区域:高原区、平原区人文区域: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牧业区2.区域的主要特征:①具有一定的界线(行政区有确定的界线,自然区的界线是模糊的);②区域内部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③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活动探究:图四幅景观图,思考:(1)模拟到四个地区旅行,描述不同地区所能看到的景观,说出到上述地区旅行需要携带的主要生活物品。(2)我们家乡的景观与图中景观有哪些差异?活动探究:比较乡村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的人口、产业、景观的差异:二、区域空间结构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2.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经济联系。3.区域的空间结构类型:通常划分为乡村地域和城镇地域。乡村地域的范围大、以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人口规模小。城市地域的范围小,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人口规模大。农村地域是城市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市地域对乡村地域产生广泛和持续的带动作用。4.空间分布形式:农业呈现面状,交通运输线路呈现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呈现出点状,城市群和工业区呈现岛状。案例探究:读区域发展的早期、中期和晚期图,从交通运输、城市发展的角度说明该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1)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区域发展早期,交通方式单一,线路较少;区域发展中期,交通运输线路交织成网状;区域发展晚期,交通网路稠密,线路四通八达。(2)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区域发展早期为乡村地域;区域发展中期,乡村地域发展为城镇地域,农业用地变少;区域发展晚期,城市地域不断扩大,非城市用地转变为城市用地。案例探究:三、区域产业结构1.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第一产业:指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制造业、建筑业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包括商业、运输业、金融保险业及其他服务产业。2.区域的产业结构(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3)区域产业结构指标差异: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等。(4)空间差异:①传统的农业区域和发展水平较低的区域,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②工业区域或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区域,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③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第三产业比重较大,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呈现出“三、二、一”格局。由于区域资源配置的变化和人均收入的差异,导致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在次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活动一:在下表的4个地区中,哪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哪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哪两个地区农业经济占有比较大的比重?哪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A5408.81.647.751.040627B1174.48.850.241.014908C4340.919.540.040.56565D1180.823.840.236.03140(1)A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判断理由:A地区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小,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大,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而且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高。(2)A、B两个地区工业相对发达。理由是这两个地区的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较大,而且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较高。(3)C、D两地区农业经济占有较大比重,理由是两地区的第一产业比重均在20%左右,远高于A、B两地区。(4)D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理由是该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四个地区中是最低的。活动二:农业地区工业地区城市地区人口分布特点分散相对密集非常密集产业分布特点种植业发达,分布地域广工厂林立,集聚在工业城市市中心区服务业发达,城市外缘工业集中分布产业结构特点以第一产业所占重大b以第二产业中所占比重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