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学科导学案.doc
上传人:yy****24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1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学科导学案.doc

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学科导学案.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学科导学案攀枝花市二十四中小学校七年级下学期历史学科导学案攀枝花市二十四中小学校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执笔:吴敏审核:审批:杨文辉授课人:授课时间:班级:姓名:小组:学案编号:课题: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通过观察《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影响。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学习重难点: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难点:本课涉及的时空概念较多,古今地名有差异,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便。学习过程:一、自学与交流:=1\*GB4㈠.阅读教材,第一标题“郑和下西洋”完成学案。1.背景:前期,我国是的国家。2.目的:为了加强同的联系。3.时间:年,明派率27000多人第次下西洋,年---年,先后次下西洋,到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4.航线:港----峡----洋----(最远)5.影响:促进了和各国的,加强了我国和各国的。=2\*GB4㈡.阅读教材,第二标题“戚继光抗倭”完成学案。1.背景:元末明初,(日本武士、商人、海盗)经常骚扰我国沿海地区。2.抗倭:组建“戚家军”,纪律严明,英勇善战。3.线路:-----(九战九捷)--------4.作用:平息了的倭患。=3\*GB4㈢.阅读教材,第三标题“葡萄牙摄取在澳门的居住权”完成学案。年,葡萄牙殖民者以“”为由,逐渐摄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二、合作探究:(1)郑和远航取得巨大的成功,结合教材94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一下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呢?(2)“倭寇”指的是哪些人?戚继光抗倭取胜的原因有哪些?试结合教材96页的动脑筋分析总结。(3)戚继光、岳飞、文天祥都是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试分析一下他们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三、拓展延伸:=1\*GB2⑴.上图是哪位航海家远航的路线?=2\*GB2⑵.这一远航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了大约多少时间?=3\*GB2⑶.这一远航反映了明朝哪位皇帝的外交思想?远航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GB2⑷.这一远航有何历史意义?四、系统总结: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内容,总结明朝对外关系中的几件大事,联系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对明朝对外关系的趋势加以分析。示意图:五、巩固训练1、郑和远航最远到达()A、非洲西海岸和地中海沿岸B、非洲东海岸和印度洋沿岸C、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D、大西洋沿岸和南海沿岸2、戚家军九战九捷的地点是()A、台州B、温州C、福州D、泉州3、葡萄牙占领澳门和中国收复澳门的时间分别是()A、1553年,1999年B、1554年,2000年C、1355年,1999年D、1533年,1997年4、下列陈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明朝时期,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B、明朝时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C、16世纪,欧洲殖民者开始入侵我国沿海D、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澳门六、我的疑惑七、我的收获和发现课堂评价反思【课外阅读·郑和下西洋和郑和简介】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著名的国际学者,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郑和简介: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原姓马,小字三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回族。他12岁入宫,当了小宦官,为人聪明能干,很有抱负。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明初入宫为宦官,又称三宝太监。郑和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AjjalShamsal-Din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世奉伊斯兰教。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郑和出生于1371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宝(郑和原名,之后朱棣赐其名郑和)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改名为郑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