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努力****妙风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9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doc

【全国百强校】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年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早商时期,王位争夺频繁,夺取王位之后,新王大都会将都城迁至自己的封地。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以后,都城稳定在殷。这一变化反映出A.统治者尚未实现高度集权B.最高权力继承相对稳定C.早期宗法制受到巨大冲击D.君主专制制度最终形成【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中商前期王位继承相对混乱,故新王夺得王位后大都会将都城迁至自己的封地,导致商前期都城不断变迁。后期王位继承则以以父死子继为主,王位继承比较稳定,所以都城也相对稳定,B项正确;A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宗法制的发展而不是破坏,排除C项;君主专制制度在秦朝确立,排除D项。故选B项。2.东汉尚书台“总领纪纲,无所不统”。魏文帝“改秘书为中书,“尚书疏外矣”。东晋时,“又有门下,而中书之权始分矣。”这说明A.宰相权倾朝野B.行政效率提高C.君权有所加强D.中枢机构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改秘书为中书,“尚书疏外矣”“又有门下,而中书之权始分矣。”可得出宰相的权力从无所不统,到被不断分权,反映出君主专制有所强化,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整个变化过程,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效率,排除B项;成熟的说法不能证明,排除D项。故选C项。3.吕思勉曾说“考据无论如何精确,总只是考据,不能径作为事实,这是原则。但亦有例外。如佛教的输入,断不能将宗教家的传说,即认为事实,后人考据的结果,其势不能不采。”他旨在说明A.史学考据需要审慎态度B.史学考据背离历史事实C.宗教传说不含史学价值D.考据结果就是历史事实【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考据”不可与“事实”混同,特殊情况下,“考据”结果“不能不采”,足见论者对史学考据的审慎态度,故正确答案为A项;科学考据会不断接近事实,排除B项;传说不是“事实”,但其作为史料,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排除C项;考据“不能径作为事实”,即不能完全等同于事实,排除D项。故选A项。4.下表是北宋不同年间相关记述。这反映出当时时间记述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四月(皇帝)赐金明池善泅军士缗钱。先是,每岁为竞船之戏,纵民游观者一月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正月皇帝参加的上元灯节,是皇帝与民共度佳节的重要时日,皇帝会亲上御楼与百姓一起观灯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正月(皇)上以郭家大长公主薨,不御楼观灯何执中、刘正夫言:长公主于属虽尊,于服已……圣主御楼观灯)不宜以此事而辍A.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影响深远B.儒家“与民同乐”的思想得到践行C.传统社会门第观念被彻底打破D.理学伦理道德秩序逐步得到强化【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三则材料信息“(皇帝)……纵民游观者月”……是皇帝与民同乐、共度佳节的重要时日”以及“与民同乐,不宜以此事而辍”,可以判定北宋时期统治者和百姓定期举行各种文化活动,这反映出儒家“与民同乐”思想得到践行,故选B项;材料的信息“与民同乐”思想不能被解读为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影响深远,故排除A项;传统社会的门第观念被彻底打破不符合基本史实,故排除C项;“与民同乐”思想与理学伦理道德秩序逐步得到强化无关,故排除D项。故选B项。5.图1、图2分别是宋代和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示意图。这一变化A.促使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C.改变了南北漕运经济格局D.推动了江浙自然经济解体【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是天下粮仓,但到了明清时期,太湖流域出现了棉桑与粮食作物争地的情况,粮食不能自给,所需粮食由湖广地区供应,于是促进了长江中下游之间跨区域粮食贸易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表明宋代到清代东南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而农业生产结构性变迁不一定引起专门工商业市镇出现,故A项错误;南宋时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由宋到清南北漕运经济格局未曾改变,故C项错误;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故D项错误。6.鸦片战争后,魏源《海国图志》判断中西关系仍为华夷秩序,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和相对具体的筹海策。徐继畲《瀛寰志略》则意识到中西关系己面临“大变局”,应“取法泰西文明”“以商贾为本计”,提出较为长远的自强说。二者皆A.坚守传统华夷观念B.直接推动洋务运动兴起C.代表新兴阶级利益D.启迪国人寻求御侮之路【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和相对具体的筹海策”、“应‘取法泰西文明’‘以商贾为本计’,提出较为长远的自强说”等信息可知,魏源和徐继畲都提出了挽救民族危机的措施,说明他们都启迪国人寻求御侮之路,故选D项;二者都寻求向西方学习,没有坚守华夷观念,排除A项;他们二人没有掀起洋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