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江西省赣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92****sc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KB 金币:9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4年江西省赣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docx

2024年江西省赣州市高一上学期语文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9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年江西省赣州市语文高一上学期模拟试卷与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Ⅰ(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娲补天”故事,塑造了一位无私奉献、勇于担当、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上古英雄形象。相传远古时代,天突然塌下一块,地也裂开了一道大缝,到处洪水横流,烈火蔓延,猛兽横行,人民苦不堪言。这时,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斩断大龟的四脚支撑四极,杀死黑龙以止洪水,捉来许多鸟儿散布天空,以息烈火。最后,女娲还斩断自己的双臂以化作了四根支柱,撑起了天空。女娲补天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变化的恐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故事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1.下列对“女娲补天”故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女娲补天的事迹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变化的恐惧。B.女娲补天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C.女娲补天的故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D.女娲补天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天灾人祸的恐惧。答案:D2.文章中“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一句,指的是()A.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B.女娲斩断大龟的四脚支撑四极。C.女娲杀死黑龙以止洪水。D.女娲捉来许多鸟儿散布天空,以息烈火。答案:A3.文章中“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变化的恐惧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句话,主要从哪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的?()A.自然界的变化和美好生活的向往。B.恐惧和向往。C.自然界的变化和恐惧。D.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恐惧。答案:A4.文章中“这个故事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这句话,下列对“哲学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女娲补天的故事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变化的恐惧。B.女娲补天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C.女娲补天的故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D.女娲补天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天灾人祸的恐惧。答案:C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女娲补天的故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B.女娲补天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C.女娲补天的故事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界变化的恐惧。D.女娲补天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天灾人祸的恐惧。答案:D二、现代文阅读Ⅱ(17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秋之韵秋天,是一年四季中最富诗意的季节。她如同一位成熟的艺术家,在大自然的画布上尽情挥洒着她的才华。金黄的稻田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仿佛大地铺上了金色的地毯;红彤彤的苹果挂满枝头,让人忍不住想要伸手去摘一颗尝尝;树叶逐渐由绿转黄,再转为红色,最后飘落在地面上,铺成了一条彩色的小径。秋天不仅给人们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更带来心灵上的慰藉。每当夜幕降临,清冷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美好。在这个季节里,人们开始回顾过去的一年,同时也满怀希望地展望未来,这正是秋天的魅力所在。1.文章描绘了秋天的哪些自然景象?请简要概括。(3分)2.作者为什么说秋天是最富诗意的季节?结合文章内容回答。(3分)3.文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秋天之美?请举例说明。(3分)4.“每当夜幕降临,清冷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桂花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美好。”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参考答案:1.金黄的稻田、成熟的苹果、变色的树叶、夜晚的桂花香。2.秋天不仅有丰富的色彩变化,还给人们带来视觉享受和心灵慰藉,并引发人们对过往的回顾与对未来的憧憬。3.运用了比喻(如将秋天比作艺术家)、拟人(如秋天在画布上挥洒才华)等修辞手法。4.表达了作者对秋天宁静美好氛围的喜爱以及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三、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原文】《子路、曾皙、再有、公西华侍坐》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求!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阅读上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路回答孔子的问题时,表示自己有能力治理一个国家,并且可以在三年内让国家富强。B.孔子对子路的回答表示不满,认为他的回答过于直接,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C.孔子问曾点有什么想法,曾点回答说自己在春天的时候,和朋友们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