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自动变化及政府的有意识调节财政政策的效果1、挤出效应(Crowdingouteffect)政府财政支出增加引起私人投资或者消费的减少,从而使产出增加的幅度变得缓和,财政支出政策的乘数效果变小。政府支出增加时,货币市场上出现超额货币需求,由此利率上升,厂商投资的机会成本上升,因而投资需求会下降。此为政府支出增加对投资增加的排挤效果。在排挤效果的作用下,产出增加的幅度会变得缓和。利率上升对消费支出与储蓄也有影响时间偏好(Timepreference)有学者利用时间偏好来说明利率对消费与储蓄的影响。人类天性具有时间偏好,就同一单位的消费而言,人们对目前的消费要比未来的消费更重视一些。重视的程度可以用时间偏好率表示。所谓时间偏好率是指在维持同一满足水平条件下,欲使消费者愿意减少本期一单位的消费,下一期所必须予以补偿的超出一单位的消费数量。如果某人要求明年至少付给他12公斤的米,他才愿意储蓄10公斤米予以借出,它的时间偏好率为20%。时间偏好率是个人对时间的主观评价,利率是社会对时间的客观评价。二者若有差异,则个人可以通过储蓄或者借贷来提高效用。若利率超过某消费者的时间偏好率,此消费者愿意通过储蓄提高效用,若利率低于时间偏好率,此消费者则以增加目前消费或者成为借贷者较有利。而且当利率超过时间偏好率的幅度愈大时,储蓄者愿意牺牲的目前消费越多。因此,利率越高,时间偏好率低于利率之消费者越多,储蓄人数增加,借贷人数减少;利率越高,每位储蓄者的储蓄量越多,借贷者的借贷量越少。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的运用,经济学者发现利率上升可能带来两种对消费的影响方向并不一致的效果:替代效果与所得效果。利率提高导致消费者认为减少目前消费以增加未来消费比较有利,因此增加储蓄,这是利率变动带来的替代效果。除了替代效果外,利率提高使债权大于债务的净债权者有增加其利息所得提高现期消费能力的作用;对债权小于债务的净负债者,利率提高将增加其利息负担,有促其减少目前消费的效果。此种通过利息所得或者利息负担而影响消费之效果,称为所得效果。由于替代效果与所得效果对目前消费的影响方向并不一致,因此利率提高对整个经济社会民间消费的影响方向也就很难确定。此外,有些人可能只为了将来每年能得到固定的利息收入,或者为了某一金额固定之总储蓄目标(如购买房产、嫁取基金、创业基金等)而储蓄,则利率提高带来利息收入提高,使目前储蓄额减少。假设某甲在两期的收入分别为Y1和Y2,两期的消费支出非别为C1和C2,市场利率为i,则两期预算约束线为储蓄者·借贷者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支出乘数的大小:乘数越大,政府支出引起产出增长越多,但是利率提高引起投资减少导致收入减少的幅度也越大。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即k值的大小:k值越大,政府支出引起的收入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需求的增加也越大,利率上升也越多,挤出效应越大。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即h值的大小:h值越小,表明货币需求的小变化会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化,因此收入变动引起的货币需求扩张,导致大幅度利率上升,从而挤出效应较大。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2、政府支出的融通及其效果定额税融通的结果公债融通的结果在一定的政府支出下,本期一公债融通部分的政府支出,等于将赋税向后推延,本期不必增加赋税,但未来公债到期时,还本付息是必然的,课税必须对应提高。若政府全部以公债方式融通支出,则本期收入会有增加,而未来公债到期时,产出水平将下降。(大量发行公债对货币市场上的利率水平会有影响吗?)货币融通政府向中央银行举债,借发行货币以应对政府支出的方式。货币政策的效果1、货币政策效果:扩张性与紧缩2、货币中性与货币政策的长期效果货币中性是指当货币供给变动时,经济体系中只有名义变量受到影响,实质变量则保持不变。如果货币中性成立,则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及减少,只引起物价的涨跌,对实质性产出不发生影响。反之,如果货币不具有中立性,则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才能发生效果。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比较货币市场上的利率变动和利率变动引起的投资变动,决定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财政政策:如果政府支出扩张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动,或者利率变动引起投资的大幅度变动,财政政策的挤出效果明显,对总收入的影响较小。货币政策:如果货币发行量扩大能引起利率的大幅度变化,或者利率变动引起投资大幅度变动,则货币政策效果较大。LM线固定时,IS线斜率不同时的财政政策效果当LM线保持不变,IS线斜率不同情况下财政政策的效果左图中,IS线较平坦,即收入对利率有较大反应,(投资需求对利率有较大反应),右图中,IS线较陡峭,收入对利率反应较小。在两图中,通过政府支出的扩大,IS线从IS0移到IS1,在利率保持为r0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