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小城镇交通规划实践——以重庆巫溪县为例.pdf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8M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生态小城镇交通规划实践——以重庆巫溪县为例.pdf

生态小城镇交通规划实践——以重庆巫溪县为例.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规划师》论丛转型期城乡规划建设实践研究生态小城镇交通规划实践—以重庆巫溪县为例□李德慧,王江燕,岳鹏[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变迁,人口聚集、城市化和机动化开始影响重庆巫溪县这座生态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既能满足未来的交通需求,又能与周边环境协调发展的交通系统。巫溪县交通规划紧扣绿色环保的建设目标,从未来交通需求定量分析着手,探讨巫溪未来交通发展策略,重点进行慢性交通及有轨电车的规划实践,用绿色、特色的交通系统服务宜居、宜游的秦楚明珠,实现“林城、宁城、灵城”的规划目标。[关键词]交通规划;生态小城镇;交通发展策略;有轨电车;巫溪县1引言重庆市巫溪县地处重庆市东北部大巴山东段,县城位于县域东部柏杨河冲积的地区,呈带状分布于柏杨河两岸(柏杨河在老城东部汇入长江支流大宁河),山水相依、风景秀丽。一直以来,交通问题是制约巫溪县发展的瓶颈。凭借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给予巫溪县发展的大好机遇,巫溪县近期完成了一系列土地利用和旅游规划,而交通是实现巫溪县发展愿景,特别是促进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和支撑,因此有必要进行交通规划。巫溪县发展需在充分考虑和分析未来城市规模、人口及机动车发展态势、土地利用、功能区布局、设施建设等因素的基础上,预测各种“合理”情景下对应的交通状况,分析其主要特点,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规划互动分析平台,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山水小城镇的交通规划方案,实现交通决策对现状变化快速反应的实用功能,并向定量化转变。2城镇发展现状分析2.1现状特点现状县城为双组团结构,中间为生态隔离带,西部为马镇坝组团,东部为老城—赵家坝组团(图1)。其中,马镇坝组团为新城,是县城政治中心,集中了较多商贸、文教等机构。未来城市将继续向西拓展,形成第三个组团—凤凰组团。巫溪县城道路密度较低,可达性较差,城市道路功能定位较为混乱,用地形态布局和交通的矛盾突出。对外交通公路直接衔接城市道路,城市主干路未能承担道路等级结构对应的功能。过境交通与城市内部交通相互干扰,交通秩序及环境较差,造成老城区车辆拥挤,给行人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县城柏杨河两岸景观优美,但滨河路承担了较多的通过性交通,慢行系统欠缺,人车混行现象严重,对两岸景观的破坏也较大。此外,由于早期规划未预留足够的停车场地,目前老城区内,机动车违规停车的现象较为常见,交通管理措施及力度不足。76图1巫溪县城市发展格局2.2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根据巫溪县总体规划及“十二五”发展基本思路,巫溪将强化与周边市县在经济发展和人才交流等方面的互动协作,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共同延伸产业链,实现资源、市场共享。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快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同时根据巫溪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大力发展旅游业,形成以运动、休闲、度假、探险、观光和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根据增长趋势,预测2020年人均GDP将达到约4000美元的水平。机动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而且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机动车将加速进入普通家庭。现状巫溪机动车拥有量约3.8万辆,但摩托车所占比例高达74%,私家小汽车拥有量还很低。预计至2020年,全县机动车总量为6.5万~7.5万辆,比现状约增长1倍,摩托车仍将占总量的一半,私家小汽车拥有量将达到每6~7户拥有1辆的水平。2.3交通需求特点分析根据《重庆市巫溪县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巫溪城区规划为“一城三组团”的空间格局,县城可建设面积为10.87km2。规划范围内常住人口为15万人,估计流动(含旅游)人口约为1.8万人,其中凤凰镇(城市拓展区)人口约为3万人;规划工作岗位9万个。巫溪县人口和工作岗位分布如图2、图3所示,可以看出,人口、工作岗位分布不平衡。预测在旅游旺季,巫溪县城日均出行总量约为45万人次,早晚双高峰小时出行量约占全天出行量的25%。2.3.1出行生成早高峰小时,居民出行总量为4.5万人次(单向),若考虑流动人口出行,高峰小时最大断面人流量为1.4万人次;晚高峰小时,居民出行总量为5.5万人次(单向),若考虑流动人口出行,高峰小时最大断面人流量为1.5万人次(图4)。2.3.2方向分布这种人口、工作岗位的不平衡将导致组团之间的交通需求较大,势必对组团间道路的通行能力及可靠性的要求大大提高。县城内部出行的方向分布如图5所示,据相关数据统计,县城—县域、县城—对外的出行量仅占总出行量的18%,交通出行主要是县城内部出行,组团间出行的比例较大。2.3.3出行距离由于县城为狭长的带状布局,再加上土地利用人口、工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