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项目化教学发言稿(完整版)实用资料(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完整版实用资料,欢迎下载)浅谈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项目式一体化教学课程改革一、传统教学模式的改革迫在眉睫1、传统教学模式在中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弊端(1传统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是以“知识为本位”,教学强调系统性、完整性。课程内容的编排,是根据学科顺序设计的。尽管这一体系考虑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认知规律,学生学到的知识体系也比较完整,同时方便了教学管理。但这对所要从事的职业行为过程来说却是支离破碎的,不符合企业实际岗位工作过程。以《汽车故障诊断》课程为例。比如:传统的教学章节为:点火系故障诊断、供油系统故障诊断、离合器故障诊断、变速器故障诊断。但是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却是以具体故障现象体现的。比如:发动机无法启动、汽车无法前进、机油报警灯亮等。这样教学编排是教材编写者和教学组织者按照学科体系人为划分的,并没有按照真实工作岗位的工作过程进行设计编排。(2传统教学以课程为中心,课程之间界限分明,各课程之间、理论课与实习课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这一点从上述教学内容的编排设计就可以看出。但是在岗位实际工作中各门课程所学知识确实精密联系并且相互融合、错踪复杂。比如:一台车无法启动。旁边有个徒弟,徒弟水平也不错,徒弟:“师傅我知道了,是燃油泵的问题,你听油泵不工作”,讲到这一般就认为是油泵原因,属于油泵机械故障……油泵外电路——电脑板。(3传统的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采用“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手段单调,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即便是有实践操作,也仅仅是教师演示,学生简单模仿,摆脱不了传统师傅带徒弟的模式。2、项目式一体化教学法(1项目教学法内涵2003年7月,德国联邦政府教育部职教所制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它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由师生共同进行,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的一种教学活动。(2传统教学与项目教学的区别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这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应当包括对汽车工作原理、结构的了解,正确使用工具、量具,掌握汽车各部位的解体方法和步骤,正确判断零部件的使用条件和极限,快捷准确地查阅维修资料,掌握装配与调整的方法和步骤,利用主要检测仪器检测、诊断故障,并能制定维修操作的完整工作流程以及正确而强烈的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整个教学活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按照咨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6步法实施。注重培养具有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应用性人才,体现了能力本位的教育观。同时将职业资格的评价体系直接嵌入到专业培养中,具备了职业资格的内容和考核手段,凸显了职业属性的专业观。并以工作过程来“序化”课程体系,突出了工作过程的课程观。师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教”、“学”、“做”,去思考、提高,完善了学习情境的建设,强调了行动导向的教学观以及过程评价的考核观。2、项目式一体化教学法优点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以故障诊断课程为例:(1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工作过程”合二为一:教学以工作的形式开展,即将工作过程搬进了课堂;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完成,工作结束了教学任务也完成了。(2教学理念“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直接参与完成工作任务的全过程,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作用。在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践中,教师从讲台上讲授、灌输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教师的作用不再是一部百科全书或一个供学生利用的资料库,而成为了一名向导和顾问。(3教学方法、手段“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教学法并用: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更符合认知规律,更易于学生的理解接受。使用模型、实物等教具,结合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现场教学。把各种机构、系统的工作原理、内部结构、组合关系形象,生动直观地表现出来,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教、学、做”结合,“手、口、脑”并用,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力通过“讲师/技师”的“双师”评定,有效地推动教改的进行。2、一体化教材教材,作为教师和学生据以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它的选择甚为关键。现行职业教育培训教材的内容结构基本上是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的“压缩本”,大多数的职业学校仍在按照学科系统化课程和教材按部就班地教学生、考学生。近年来,虽然不少学校对传统教材进行了改革探索,但还是停留在某些章节的“加”、“减”,或只对版面加以设计,使之生动活泼一些。但是,知识和技能的融合不是简单的机械的拼凑,而是靠教材开发者对职业活动的理解与把握。3、一体化教室及良好的实训条件即理论教室和实习车间构成了一体。所以一体化教学改革,需要我们开发一体化课程,培养一体化师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