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相交线和平行线.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初一下相交线和平行线.doc

初一下相交线和平行线.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家美教育2011.2.16第五章相交线和平行线复习课教学目标1.经历对本章所学知识回顾与思考的过程,将本章内容条理化,系统化,梳理本章的知识结构.2.通过对知识的疏理,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概念的理解3.使学生认识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在研究平行线时,能通过有关的角来判断直线平行和反映平行线的性质,理解平移的性质,能利用平移设计图案.重点、难点重点:复习正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交和平行的位置关系,以及相交平行的综合应用.难点:垂直、平行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应用.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本章相交线、平行线中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形成本章的知识结构图,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知识结构图二、回顾与思考按知识网展开复习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互为邻补角。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为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注意:对顶角和邻补角的存在前提是两条直线相交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有(B)①对顶角相等;②相等的角是对顶角;③若两个角不相等,则这两个角一定不是对顶角;④若两个角不是对顶角,则这两个角不相等.A.1个B.2个C.3个D.4个例2:如图,AB∥CD,P为AB,CD之间的一点,已知,,求的度数(用两种方法)。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所成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垂线段: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垂线段最短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例3①AC<AB,依据垂线段最短A②AC+BCAB,依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CC平行线: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平移:把一个图形整体沿着某一方向平行移动,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例4如图,通过平移,A点平移到点A1,请用尺规作出平移后的四边形。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例5如图2—79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C)A.4对同位角,4对内错角,4对同旁内角B.4对同位角,4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C.6对同位角,4对内错角,4对同旁内角D.6对同位角,4对内错角,2对同旁内角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条平行线的距离。10平行线主要性质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邻补角的性质: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和为垂线的基本性质:1.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2.垂线段最短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直线平行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4、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例6已知AB∥CD,BC∥DE.试说明例7已知:求证:.三、课堂练习1.如图2—80,DE∥AB,∠CAE=∠CAB,∠CDE=75°,∠B=65°则∠AEB是()A.70°B.65°C.60°D.55°2.如图2—8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3和∠5是同位角B.∠4和∠5是同旁内角C.∠2和∠4是对顶角D.∠1和∠2是同位角3.如图2—84,AB∥CD,直线MN与AB、CD分别交于点E和点F,GE⊥MN,∠1=130°,则∠2等于()A.50°B.40°C.30°D.65°4.同一平面内有四条直线a、b、c、d,若a∥b,a⊥c,b⊥d,则c、d的位置关系为()A.互相垂直B.互相平行C.相交D.没有确定关系5.如果两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而其中一个角比另一个角的4倍少30°,那么这两个角分别是_______.6.如图2—89,∠BAC=90°,EF∥BC,∠1=∠B,则∠DEC=________.8.如图2—93,某人从A点出发,每前进10米,就向右转18°,再前进10米,又向右转18°,这样下去,他第一次回到出发地A点时,一共走了________米.9.如图2—94,已知∠AOB=∠COD=90°,∠AOD=146°,则∠BOC=________度.三.解答题1.已知:如图2-96,DE⊥AO于E,BO⊥AO,FC⊥AB于C,∠1=∠2,求证:DO⊥AB.2.如图2-97,已知:∠1=∠2=,∠3=∠4,∠5=∠6.求证:AD∥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