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何去何从.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传统文化何去何从.doc

传统文化何去何从.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信息学院自动化1082吴铭林学号200811632222传统文化何去何从你们知道清明节的由来吗?我想对于这个问题能回答出来的人已经廖廖无几了。如今,人们对清明的理解多半停留于祭奠之意,对其前世今生不甚了了。史书载,清明始于周代,起初仅是节气,属春耕春种时节。此后,因与寒食接近,而寒食恰是禁火扫墓之日。于是,二者合并。你是否对此感到惭愧呢?但这不是你的错,只不过是因为社会上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已经越来越少了。为了继承传统文化,有人提出:“放假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导火索’,用它点燃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传承热情,才能真正保护好传统节日!”所以我国把传统节日定为放假日。但专家认为,“假期传承”只是平台和表面,“复兴传统文化长期停留于此,注定不会成功!确实,毫无疑问,放假只能是形式而已。不超越形式,实现文化传统内涵的回归和传承,传统节日假期就仅具休闲意味!有些传统节日变成了饮食节和消费节。放假仅从形式上接续了传统,却丢失了文化内涵的继承与发扬。更为关键的是,文化传统也会在无数“无言以对”中变成真正的“哑口无言”……于是又有人建议,实现传统节日内涵的创新,挖掘体现其价值的精髓,并将其与现代大众生活紧密结合,才是有效的传承之道。例如以前每年都会举行的庙会。但是,随着我区城市化的发展,市民的素质也在相应提高,很多市民提出传统庙会就应该有传统文化在里面,而不应该是这种“物质交流”。政府就决定在保留庙会的传统上,一方面开展综合整治,去除糟粕,对无证无照商贩进行了清理整顿,加强治安、卫生检查,将一些非法的马戏团、大篷车表演队拒之门外;另一方面,注重挖掘湖塘传统的民俗文化,引入先进的文化元素,并结合时代热点,提高HYPERLINK"javascript:void(0)"互动性、增强HYPERLINK"javascript:void(0)"时尚感,于是就有了舞龙队、秧歌队、腰鼓队、马灯队这些传统表演且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其实我区的每个乡镇,都有文化遗存,有历史底蕴,有文化标识,有文化光彩。乡镇都可以尝试把每年的庙会与文化、休闲旅游相结合,努力营造各乡镇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氛围,同时也吸收先进、文明、时尚的新元素,从而打开民俗旅游的道路,成为乡镇旅游开发的创新尝试。但其有效性还是只有时间才能回答出来。同时,有人也提出———学校增加了体育课、法制科,能不能也增加传统文化教育课程?“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熏陶!”但其可行性又让人怀疑。曾经一度让国人痴迷于国学的《百家讲坛》到了今日,由于社会上各种舆论到了今天也已经渐渐地在人们眼球中消失,《百家讲坛》的退烧是否预示饱受争议的“国学热”也将降温?人们是否将失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目前,这些问题成了各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普通民众心中巨大的困惑《百家讲坛》退烧,“国学热”何去何从?传统文化又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