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学案溶解度第2课溶解度设计人宋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了解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对气体溶解度受温度、压强的影响关系,有一个大致印象。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会查看溶解度曲线,能根据曲线变化趋势知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三种情况。3、常识性了解混合物分离的常用方法,如过滤、结晶等。【预习思考】预习思考】1、我们已经知道这样的事实:①食盐易溶于水,难溶于植物油;②硝酸钾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③蔗糖在热水中溶解的质量比在等质量的冷水中溶解的质量多。以上事实表明,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与、、三个因素有关。2、看书P36,归纳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下,某固体物质在g溶剂里达到时所溶解的质量。如果不指明溶剂,(则溶剂为水。)【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理解溶解度的概念,需要注意哪些要素:条件;标准;1、溶液的状态;溶解度的单位。2、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g。这句话的含义是。3、根据溶解度概念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将31.6gKNO3放入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则KNO3的溶解度为31.6g。(2)在20℃时,100gKNO3饱和溶液中含KNO324g,则KNO3的溶解度为24g。(3)在25℃时,在100g水中加入KNO332g达到饱和状态,则25℃时,KNO3溶解度为32度。【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1)内因:和(2)外因:。的性质。【知识点拨】知识点拨】在描述某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明溶剂是什么,在描述某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明溶剂是什么,否则所说的溶解度是指该物质在水里的溶解度;在描述某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明温度其溶解度才有意义。水里的溶解度;在描述某物质的溶解度时,必须指明温度其溶解度才有意义。溶解度是精确地、定量地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物理量。固体的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精确地、定量地衡量物质溶解性大小的物理量。固体的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跟固体的大小、形状等无关。大小、形状等无关。【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第-1-页看书P36——资料(溶解度的相对大小),讨论归纳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填表:20℃时的溶解度/g?0.010.01——11——10?10溶解性【知识点拨】知识点拨】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它可以粗略地说明这种能力大小的范围,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来表示。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属性,小的范围,常用易溶、可溶、微溶、难溶等来表示。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属性,它的大小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密切相关。例如,食盐易溶于水却难溶于汽油;小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密切相关。例如,食盐易溶于水却难溶于汽油;而油脂难溶于水却易溶于汽油。却易溶于汽油。教材附录Ⅲ“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20℃”Ⅲ“部分酸把易溶和可溶物质都归为教材附录Ⅲ“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20℃)中,把易溶和可溶物质都归为“溶”而把难溶物质则归为“不”但是,绝对不溶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而把难溶物质则归为“。但是,绝对不溶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看书P36——37,根据表9-1所提供的数据,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小组合作绘制KNO3、NH4Cl、NaCl的溶解度曲线。找一找固体溶解度(S)随温度(T)变化的规律。【知识总结】知识总结】总结(1)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2)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如(3)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等。等。等。【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总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影响的?P38(讨论)【知识总结】知识总结】影响气体娜芙舛鹊囊蛩?(1)内因:气体和水的性质。如氨(NH3)、氯化氢(HCl)等气体通常在水里的溶解度很大;二氧化碳、硫化氢(H2S)等气体通常在水里的溶解度较小;而氮气、氧气、一氧化碳、甲烷等气体通常难溶解在水里。(2)外因:、。气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随压强的增大而。【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为什么在沉闷的夏天,池塘中的鱼儿容易将头浮出水面?夏天喝冰镇汽水时,一打开瓶,为什么会有大量气泡冒出,而喝后经常会感到有气体冲到鼻腔,原因是什么?第-2-页【课堂练习】课堂练习】1、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A、搅拌不仅可以加快溶解速度,而且可以增大固体物质的溶解度B、不溶性的固体,其溶解度为零C、给饱和溶液升温,一定可以继续溶解溶质D、要减小硝酸钾的溶解度,可采用的措施是降低温度2、为了使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是A、加压降温B、降压降温C、升温降压3、下列有关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室温下,某物质的溶解度在1克—10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