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案1【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内容,掌握重难文言语汇。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3.理解成事需“志、力、物”及“深思慎取”的主旨,以古鉴今。4.感悟王安石写作政治缘由。【重难锁定】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情境导入:“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音谬,引入华山(花山)之探。【解析】“猪革亮”是古代一种皮具,类似于鞋子,“顶”是皮匠制造皮具的一种做法。另一种说法:“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能顶一个诸葛亮,民间流传中被说成了“皮匠”。二.合作探究(一)音谬之思1.齐读一段。2.师生探讨“华”发音。(重点字词融入)“舍”、“卒”、“以”、“其”、“乃”等。“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等。3.由“音谬”王安石思考到什么道理?“深思慎取”。4.范读四段。(二)入洞未尽而出之叹1.褒禅山景物探幽引入。2.生读二段,共同探讨。(字词分析,游览过程把握。)3.齐读第三段,分析“余有叹”:①古人观自然有得。(例证)②志——险远。③力——不怠。④物——幽暗昏惑“相之”。⑤无悔,无讥。4.所悟。(讨论,结合已学知识及生活学习体会谈看法)三.拓展延伸1.王安石写作缘由:变法治国,尽吾志(力、物)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补充作者资料: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2.同游之人共鸣父(甫)的探讨,志同道合之游之感。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四.布置作业背诵全文,完成课后练习一、二。附板书: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志音谬——深思慎取游洞不尽——力物《游褒禅山记》教案2【活动目的】1、理解并学习作者“尽吾志”的思想,培养立大志并为之奋斗的精神。2、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3、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活动重点】理解本文的精神实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积累文言知识、学习文章写法,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活动用具】1、多媒体课件。2、朗读录音磁带。3、补充的相关资料。【活动时间】90分钟。【活动步骤】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助读1、由唐宋八大家和王安石变法引出作者。2、作者简介:多媒体课件展示。3、了解时代背景:多媒体课件展示。二、活动之一:朗读活动1、听朗读录音或多媒体配音朗读:学习字音和断句。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句读,读准字音,读出表情。3、检查朗读效果:学生单人朗读,师生听读,并进行评议,师生相互取长补短。三、活动之二:学习课文,积累文言知识1、学生自学课文:结合课下注解,借助工具书,学生自读全文,学习文中字词句,理解文章大意。2、学生记下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小组中寻求解决,疑难问题供班级交流。3、师生班级交流:小组问题展示──班级交流讨论──师生答疑解难──形成班级共识。四、活动之三:小组合作探究1、总结性学习活动:⑴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积累学习。⑵文中出现的文言句式的归纳学习。⑶小组学习中还存在的新问题记录。2、探究性学习活动:⑴本文主旨可用哪一句话来概括?⑵“尽吾志”一句跟前文记游中哪句话是照应的?⑶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么紧密联系的?⑷体现课文主体的段落是哪一段?为什么?3、小组合作学习,形成小组作业,供班级交流使用。五、活动之四:班级交流1、多媒体展示某一小组的总结性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修订补充。2、多媒体展示探究性学习的成果,班级交流讨论:展示成果──小组异议──班级讨论──师生交流──形成共识。六、布置作业(略)《游褒禅山记》教案3[教学目标]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②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③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④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⑤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