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法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一、法家思想概述法家管理思想形成在春秋与战国戏剧性的社会变化时期,井田崩溃,宗族制度分封制度动摇,儒家的血亲经济基础被严重削弱,合力形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建立适应新的社会秩序,寻求新的方式和方法,富裕国家的强人——法家思想应运而生。开拓者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管仲、李悝、商鞅等人,法家思想形成于战国时期,随着西汉的衰败,因为它强调“法治”,因此,自西汉称为“法家”。早期法家思想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先秦法家治理思想的形式主义者理论价值,人性理论,理论知识为基础,在法家思想治理基础上,与强大的治理为目标行为标准,与潜在的权力运行控制方法,以术为操控方法,法、势、术亦相结合、三者互补,构成了法家思想的管理观:第一,法——管理行为观,法代表制度和规范。第二,势——管理组织观,势代表领导者权威。第三,术——管理控制观,术代表具体的管理手段。“法”是客观结构化的行为规范。“术”的积极作用是控制,控制负面的功能是防止别人,相对是主观的,实现治国的目的是由其主观实践以达到。“势”实现了君主的意志,而真正辅佐“法”的规范和“势”的贯彻则是“术”。为了构建法家管理治理模式。守法主义治理管理的内涵是:把握管理对象的客观基础和运行规则,来实施组织目标。二、法家早期的代表人物管仲(公元前719-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颍上(今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人,周穆王的后代,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管仲在任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重视商业,主张改良旧礼、创立新法,以法统政、礼法并用,以法律手段推行经济、军事等政策,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他认为法令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应该公布于众,“民之情,莫不欲生恶死,莫不欲利恶害…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思想集中体现于《管子书,书篇幅宏伟,内容复杂,思想丰富。李悝(前455-前395年),战国初期魏国著名政治家、法学家,河南濮阳人,曾受业于子夏弟子曾申门下,作过中山相和上地守。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强国。他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法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现已失传。其“重农”与“法治”结合的思想对商鞅、韩非影响大。商鞅(约公元前395年一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人,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变法,秦国大治,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政治上,军功爵位,实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度量衡;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著名的哲学家、散文家、法家代表人物。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他创立的法家学说,备受秦王赢政赏识,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韩非子的法家学说坚决反对复古,主张因时制宜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三、法家管理观1.法—管理行为观“法”的概念,古文字“瀍”,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的表面;从“鷹”,解鷹,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它能辨别是非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觸理屈的人;又有记载云“法”是一种与鹿和牛类似的神兽,在古代人们将它作为断案的工具,每当办案时出现多个嫌疑人的时候人们通常把它放出来,它如果用犄角顶谁,谁就是罪犯。法者,刑罚也。所以禁强暴也。之法。《盐铁论·诏圣》;杀戮禁诛谓《管子·心术》;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吕氏春秋·察今》;法集权于君主手中,上至文武百官,下至庶民百姓,甚至官员的升降职级,以至编制,职掌都透过决策明确划分。“法”的特征法是客观